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教育引導農村廣大干部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積極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只有全體人民信仰法治、厲行法治,國家和社會生活才能真正實現在法治軌道上運行。”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推進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建設,近年來我國開展了全面、深入的普法宣傳教育工作:一方面,著力打造融媒體平臺,通過線上線下技術融合,提升主流媒體的影響力,讓法治宣傳走入千家萬戶;另一方面,國家機關積極擴寬普法渠道,提升普法力度,創新普法手段,切實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多年的普法宣傳已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人民群眾的法治觀念得到培養,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依靠法律解決矛盾、維護權益的熱情高漲。司法公信力顯著提升,法治社會逐漸形成。
從國家機關“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的法治正義到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正義感知,這種轉化并非自然發生。不熟悉和誤解是法治正義向正義感知轉化的障礙。因此,消除誤解、促進理解是實現人民群眾正義感知的當務之急。媒體作為從法治正義向正義感知轉化的中介,承擔這一重任責無旁貸。“八五”普法規劃明確要求大眾傳媒“針對社會熱點和典型案例事件及時開展權威準確的法律解讀”。
應如何通過法治宣傳實現法治正義向正義感知的轉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立場,法治建設必須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同理,法治宣傳也應“以人民為中心”,通過轉變視角,調整方式,從人民本位出發,將“自下而上”教導轉變為“上下呼應”的交流, “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具體而言,法治宣傳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加以改善。
第一,聚焦人民群眾關注的核心議題,把備受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法治宣傳的重點。例如,面對“香蕉案”“電梯勸煙案”等引發社會熱議的典型案例,要深入進行輿情分析,主動設立相關議題,善于因勢利導。通過釋法說理,引導人民群眾深刻理解法律及其適用標準,從而形成對裁判結果的例行認同,促進社會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第二,面向不同群體有針對性地開展普法宣傳教育。例如,面對殘疾人、農民工等弱勢群體,應加強維權宣傳,使他們更好了解自身合法權益,提高自我維權能力。面對企業經營者,則在勞動法、環境保護法等方面加強守法教育,確保企業經營合法合規。
第三,顧及人民群眾的認知與感受,以人民群眾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普法。強調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法律內涵,突出普法內容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以生動有趣的案例,使法律概念更加具體而貼近人心,增加廣大群眾對法治知識的理解和興趣,從而提高法治觀念的普及度。當情理與法律發生沖突時,法治宣傳應該貼近生活,沾染“泥土”、帶著“露珠”,用樸實的群眾語言,深入淺出地解釋復雜法律概念,通過詳實的案例分析,使法律原則變得具體而生動,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讓人民群眾真正理解法律,從而更愿意服從法律。
第四,強化社會互動和參與。通過組織法治知識競賽、座談會、講座等形式,鼓勵人們積極參與、提出問題、分享觀點、形成雙向交流。同時建立更加開放、互動的平臺,促進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直接溝通。
第五,普法成效交由人民群眾評價。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評價機制,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在更深層次上了解人民群眾對法治宣傳的認知和感受,為國家機關提供具體、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確保普法宣傳更加貼近人民的期待和實際需求。
綜合這些方面的努力,法治宣傳可以更好地實現法治正義向正義感知的轉化,從而使人民群眾在法治建設中感受到更為明顯的公平正義。
作者:馮晶,西南政法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