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知識產權保護條例(草案)》公開征求意見
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 彰顯首都特色
9月23日,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對《北京市知識產權保護條例(草案)》(以下簡稱《草案》)進行審議,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北京市司法局局長李富瑩介紹,北京市知識產權數量和質量均位居全國前列。截至2021年7月,北京地區專利授權量87.7萬件,有效發明專利量37.8萬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72.6件(居全國首位);商標有效注冊量239.3萬件。2020年著作權登記量100.5萬件,軟件著作權登記量20.4萬件。
北京市十分注重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2005年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制定《北京市專利保護和促進條例》,2008年北京市政府制定《北京市展會知識產權保護辦法》,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不斷健全、保護力度不斷加強,全社會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意識明顯提升。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北京市亟須制定一部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彰顯首都特色、反映時代特點的知識產權綜合立法。由此,《草案》應運而生。
《草案》共7章51條,立足地方事權,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制約首都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堅持綜合立法定位,兼顧知識產權共性問題和個性特點,制度設計貫穿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管理、服務、糾紛解決全鏈條。
支持先行先試
擴大知識產權領域對外開放
《草案》支持中關村等根據授權在知識產權保護體制機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先行先試。其第七條規定,北京市支持市場主體探索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前沿生物技術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知識產權管理措施和保護模式。支持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根據國家授權,在知識產權保護體制機制、政策措施等方面進行探索創新。
北京市知識產權專家庫專家董新蕊表示,《草案》利用北京市作為全國技術中心的特點,圍繞重點產業,發揮專家優勢,充分堅持首善標準,知識產權保護有著鮮明的首都特色。同時,《草案》還利用北京作為全國國際交流中心的優勢,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推動建立國際知識產權運營平臺,擴大對外開放,提升知識產權影響力。
《草案》多個條款均體現了擴大對外開放的積極態度。其第九條明確規定,北京市支持境外知識產權服務機構、仲裁機構等依法在該市設立機構、開展業務,推動建立國際知識產權交易、運營平臺,擴大知識產權領域對外開放。第十三條明確,將強化市場主體在數據開發利用、數據跨境流動等數據產業發展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第十四條規定,北京市知識產權部門制定數字產品對外貿易知識產權保護指引,指導市場主體了解目標市場產業政策、貿易措施、技術標準等,對標國際通行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綜合運用專利、商標、著作權、商業秘密等手段保護知識產權,做好數字產品制造、銷售等全產業鏈知識產權侵權風險甄別和應對準備。第四十條規定,北京市知識產權部門應當提供國別知識產權制度指引,及時發布風險預警提示信息,建立知識產權海外糾紛應對指導和維權援助機制。第四十六條要求政府有關部門應當為仲裁機構開展涉外知識產權仲裁業務提供相關人員工作居留及出入境、跨境收支等方面的便利。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教育科技文化衛生辦公室主任劉玉芳表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全國文化中心,是中央賦予北京的戰略使命,要通過立法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更好發揮知識產權在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建議《草案》在修訂中予以明確。
構建協同保護工作機制
《草案》建立健全了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制度和機制。董新蕊說,《草案》通過立法加強頂層設計,持續優化北京市知識產權政策環境,也理清了知識產權部門和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的分工職責,有利于相關部門加強統籌協調合作。
《草案》第五條規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領導,將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計劃,制定知識產權發展戰略、規劃和計劃,保障知識產權發展資金的投入,將知識產權保護情況納入營商環境和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
基于北京市的產業現狀,《草案》要求,北京市知識產權部門或者有關區人民政府設立的知識產權保護機構經批準,圍繞重點產業,發揮專家優勢,對接知識產權鑒定、評估、公證、仲裁、調解等專業資源,提供專利預審、導航運營、維權指導、糾紛調處等服務。要求知識產權保護管理部門建立侵權違法行為投訴舉報機制,完善執法協作工作平臺,運用技術手段對重點領域、場所開展監督檢查,及時發現侵權違法行為,加大行政監管執法力度。
《草案》設置“協同保護”專章,重點明確網絡平臺、展會主承辦方應當履行的知識產權保護義務。要求建立知識產權合規承諾制度。行業協會、商會、產業聯盟等行業組織應當制定行業知識產權自律公約,加強自律管理,開展知識產權政策研究、宣傳培訓、人才培養、國際交流、協同創造運營、風險監測預警、糾紛應對調處等服務,對從事知識產權侵權違法活動的成員進行內部懲戒。支持版權行業協會利用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提供權利數字認證、電子存證、維護管理、交易流轉等服務,明確權利來源,降低維權成本,提高運用效率。
劉玉芳表示,《草案》構建了協同保護的工作格局,但仍然需要進一步補充和完善。她介紹,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聚集了豐富的文化資源,文化市場繁榮,作品創作高度活躍,但著作權保護面臨的問題還比較多,特別是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侵權尤為嚴重,建議《草案》進一步完善有關著作權保護的內容,并強化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有關規定。
促進知識產權高質量創造運用
加強公共服務保障
《草案》完善了知識產權服務各項措施,在開展專利預審、專利導航、知識產權分析評議,完善知識產權金融,推動建設知識產權交易平臺,設立重點產業知識產權運營基金等方面作了具有北京市特色的創新性規定。
在第四章“促進與服務”中,《草案》規定,北京市知識產權部門通過專利預審等方式,對國家重點產業等領域的專利申請提供便捷服務;組織實施商標品牌戰略工程,引導市場主體培育商標品牌。明確要求,建立健全專利導航、重大經濟科技活動知識產權分析評議等知識產權引導創新發展機制,服務產業發展,防范和化解知識產權風險隱患。要求市、區政府推動知識產權交易、數字著作權交易、國際影視動漫著作權貿易等平臺建設;金融監管、知識產權等部門引導金融機構優化知識產權信貸、擔保服務。市、區知識產權保護管理部門依托公共服務中心、工作站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免費提供法律咨詢、宣傳培訓、維權援助、糾紛調解等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建立公共信息綜合服務平臺,組建志愿者隊伍,提供信息和志愿服務。
同時,《草案》第四十條第二款鼓勵企業、行業協會、商會等建立知識產權海外維權聯盟,設立海外維權援助互助基金,提高海外知識產權風險防范和糾紛應對能力。
基于北京市高校眾多的優勢,《草案》鼓勵高等院校開設知識產權相關專業和課程,開展知識產權學歷教育,加強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校企聯合、國際合作,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國際化知識產權人才。將知識產權培訓納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擴大知識產權職業培訓規模。鼓勵、引導行業協會、商會等開展知識產權人才職業技能水平評價。
劉玉芳表示,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在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等全鏈條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草案》多次提到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應當發揮相應的功能和作用,她建議在《草案》中對促進和規范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發展作出專門規定。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涉及的法律、技術等情況比較復雜,對相關執法人員、從業人員的要求較高,建議增加對相關人員開展培訓的措施,提高有關人員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能力和水平。
將先進經驗予以固化
推進知識產權糾紛多元調處
《草案》設置“多元糾紛調處”專章,完善了知識產權糾紛訴訟和調解對接機制,其中部分條款把北京市在實踐中已經形成的先進經驗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比如第四十二條規定,北京市知識產權部門開展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對當事人申請宣告專利權無效的請求,與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協同推進專利侵權糾紛處理,提高糾紛處理效率。第四十五條規定,北京市建立知識產權糾紛訴調對接機制,推廣利用調解方式快速解決糾紛。第四十六條鼓勵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法律服務機構等為當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知識產權糾紛調解服務。支持仲裁機構加強知識產權糾紛仲裁服務能力建設,為當事人提供專業、優質、高效的仲裁服務。
此外,《草案》還規定建立技術調查官和律師調查令制度,提高司法案件辦理效能。董新蕊表示,這是利用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的優勢,為認定技術事實提供專業參考。(作者:□本社記者 李卓謙 莊德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