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法學會新聞報道,使報道更具有權威性、指導性和影響力,筆者在長期實踐中認識到,在稿件編采過程中把握好“四個性”、提高“四個度”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突出政治性 提升報道“高度”
中國法學會是黨和政府聯系和團結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的橋梁紐帶,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力量。因此,新聞工作者在從事法學會新聞報道時,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突出政治性,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堅定的政治方向始終是對新聞工作者的第一要求,這是因為良好的政治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新聞工作者的業務能力,新聞作品的思想、高度和深度。新聞工作者只有熟悉和掌握黨和國家路線政策方針,廣泛積累知識,增強政治敏銳性,時刻具備高度的政治洞察力,才能做到全方位把握時局,使報道的事實有高度,更有新聞價值。這里說的高度,就是指政治高度,就是要善于從政治高度觀察和分析問題,善于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把握報道方向,善于從時代的制高點上審視所要報道的人和事,使采寫出的新聞報道緊扣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唱響時代主旋律。
體現專業性 提升報道“深度”
中國法學會是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是法學界、法律界的全國性群眾團體、學術團體和政法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術團體,法學會肩負著引領、繁榮法學研究,推進法學理論創新、法律制度創新和法治文化創新,促進法學研究成果推廣和應用,為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智力服務等職責。因此,做好法學會新聞報道,新聞工作者首先要學習并熟悉法學會宗旨、任務及工作職能,掌握政策法律法規和專業知識,力爭成為專家型記者。只有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才能敏銳、準確地捕捉法學會系統發生的具有新聞價值的線索,才能策劃、組織出好的報道方案,才能用專業知識、專業態度來表達新聞事實,才能采寫出有力度、有分量的優秀新聞作品,才能使報道體現專業性,使其報道在新聞同行業中具有權威性和指導性,正確地引導輿論。同時注意將專業性與可讀性相結合,將專業性內容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表達出來,采用大眾化的方式去講好法治故事。
從經驗性報道中尋找“亮度”
經驗性報道是法學會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內容。各地法學會在履職過程中,因地制宜開展工作,取得成效也有經驗總結,但其經驗是否具有先進性、典型性、指導性、可借鑒性,是否具有新聞價值,這要求新聞工作者善于總結和提煉,并準確判斷,尋找與眾不同的“亮度”,即新聞價值。
如何尋找這個“亮度”,筆者認為可以運用辯證思維去發現和挖掘。比如,運用逆向思維捕捉其經驗背后的意義,以及該經驗產生的必然背景之間的聯系。這樣該經驗的分量就不同了,因為在社會大系統中,每一個現象的產生都不是孤立的。要善于運用開放性思維去研究法治中國進程中法學會工作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跟上時代的發展,拓寬報道的視野,從更高的角度和更寬廣的范圍去判斷其新聞價值,從而在報道上獨辟蹊徑。同時,要善于運用飛躍思維去思考和分析,透過表面現象看實質,由小見大,反映其本質和趨勢。這樣就能從大量不斷變化但并不新奇的素材中找到其不同尋常處。
2018年1月,筆者獲得線索,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法學會通過聘用全區一批退居二線的領導干部從事法律服務,兩年實踐取得較好成效。筆者敏感地意識到這個實踐經驗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一是挖掘基層法學會開展法律服務工作新模式具有重要意義;二是其做法有指導意義,可借鑒可復制;三是有“亮度”,讓退居二線領導干部為法學會工作,發揮余熱,有創新,與眾不同。筆者立即趕到鹿城區深入采訪,并了解到該區法學會這一做法成效在兩年時間已由“量變”發生“質變”,不僅主動承接化解信訪積案,而且組織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開展團隊法律咨詢服務,成為當地基層社會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筆者采寫的《浙江鹿城區法學會里的“特殊”專家團》報道刊登后,也獲得肯定。
靈活性展示報道的“多維度”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一門科學,必須按照規律辦事。只有科學把握政治屬性和傳播屬性,才能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法學會新聞報道要實現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必須遵循傳播規律、注重傳播藝術、提升傳播效果。這要求新聞工作者樹立適應時代發展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強化融合意識、用戶意識、市場意識,更注重選題策劃、更注重打磨精品、更注重融合傳播、更注重社會效果,全方位“多維度”推進新聞傳播創新。
新聞工作者要根據所采寫的素材靈活選擇不同的體裁,如消息、通訊、評論、圖片等,以達到最佳傳播效果。法學會新聞報道也要根據不同內容靈活地運用不同載體進行傳播,如網站、客戶端、微博、微信等載體。針對不同載體探索差異化定位,避免內容同質化,貼近用戶進行更精準的新聞傳播。善于運用全媒體多樣化傳播形式,注重全媒化傳播、可視化呈現、藝術化展示,讓新聞報道動起來、活起來。善于運用移動化智能化融媒體技術,融入信息采集、內容編輯、產品呈現各環節。善于運用分眾化互動式的服務方式,靠近讀者、吸引參與、共鳴交流,拓展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總而言之,法學會新聞報道在形式上要講究靈活性,多維度傳播,巧做標題,快速“吸睛”,善講故事、引人入勝,講究文采、亮出精彩,語言生動、深接地氣,使新聞報道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切實提高法學會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