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
發布日期:2021-09-07  來源:民主與法制時報  作者:田雄

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

——哈爾濱商業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法律援助學生工作部部長石賢平談法律援助法

微信圖片_20210906102112.jpg

  2020年11月10日,本社記者在黑龍江省開展走基層活動期間,石賢平向采訪團成員介紹法律援助工作情況。哈爾濱市法學會/供圖

  法律援助法明確,法律援助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支持符合條件的個人作為法律援助志愿者,依法提供法律援助。它使人民群眾尤其是經濟困難群眾可以平等享有獲得法律服務的機會,切實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

  日前,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該法將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以往的法律援助工作大多是司法行政部門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指派律師或者安排本機構人員,為符合條件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從事法律援助工作逾20年的哈爾濱市法學會理事,哈爾濱商業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法律援助學生工作部部長石賢平說,法律援助法進一步拓寬了提供法律援助的渠道,動員更多力量參與。

  法律援助工作是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一項重要民生工程,使人民群眾尤其是經濟困難群眾可以平等享有獲得法律服務的機會,切實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

  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

  法律援助制度又稱法律救助、法律扶助制度,是一項司法救濟制度,是現代國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要“積極開展法律援助”,2003年7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條例》正式頒布,并于當年9月1日起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法律援助的全國性行政法規。自此,我國法律援助事業駛上了有法可依、依法發展的快車道。

  “該條例明確,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采取積極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它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可以說是法律援助法的雛形。”石賢平說。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這為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機遇。2015年6月,《關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見》印發,成為以后一段時間我們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的‘行動指南’。”石賢平說。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參與法律援助的人越來越多,需要提供司法救濟的對象范圍也在進一步擴大,與此同時,法律援助經費少、補貼標準低、社會支持力度不足等問題陸續出現,大家關于制定一部專門的法律援助法的呼聲日漸高漲。”石賢平說,法律援助法積極回應了社會各界關切,針對影響法律援助積極性的痛點難點問題,作出一系列規定,真正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

  法律援助法第三條規定,“法律援助工作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和保障人權,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實行國家保障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石賢平表示,“以人民為中心”是法律援助法確立的基本原則,這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公平正義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法治之路的價值基礎和底層邏輯。作為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一項重要民生工程,法律援助工作可以‘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動員更多力量參與法律援助

  記者注意到,與法律援助條例相比,法律援助法拓展了提供法律援助的渠道,如第四條、第五條明確了法律援助工作相關職能部門的責任、經費保障等;第六條確立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的法律援助職責;第七條確立了律師協會的法律援助義務;第八條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群團組織、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提供法律援助。“這形成了政府主導、公檢法協助、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的機制。同時,不同渠道法律援助工作都接受司法行政部門的指導和監督。它為推進法律援助事業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石賢平說。

  法律援助法第十七條規定:“國家鼓勵和規范法律援助志愿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個人作為法律援助志愿者,依法提供法律援助。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可以組織從事法學教育、研究工作的人員和法學專業學生作為法律援助志愿者,在司法行政部門指導下,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等法律援助。”

  石賢平曾長期在高校開展法律援助研究和實踐工作。過去20多年,他曾帶領一批批大學生法律援助志愿隊伍走出校園,下鄉村、進社區、到中小學校等,把法律援助活動開展到千家萬戶。在他看來,該條不但明確了法律援助志愿者的法律地位,而且明確規定高校法學專業學生可以提供法律援助。

  石賢平進一步解釋稱,法律援助志愿者是法律援助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法律援助志愿者既包括法學專業學生,也包括教師。學生大多由在校高年級本科生組成,有些學校研究生也參與其中。高校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利用本校校友等資源優勢,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訴訟代理服務,但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代理身份資格。2012年以來,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相繼修改后,取消了原來的“純公民代理”,由此大學生代理案件的身份資格一直成為困擾各高校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代理案件的主要問題。根據2012年修正的民事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八十七條的規定,高校大學生代理法律援助案件需要通過受援人所在社區出具推薦證明、由受援人所在單位出具推薦證明以及有關社會團體出具推薦函等途徑實現。

  “法律援助法第十七條的規定,為未來高校提供法律援助提供了更多的靈活性。”石賢平說,“此外,該條還將符合條件的個人納入法律援助志愿者的范疇,鼓勵、支持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法律援助工作,為需要幫助的群體提供法律援助,這不僅大大拓寬了法律援助渠道,還有利于提升法律援助服務質量。”

  另外,法律援助法第九條、第五十二條確立了法律援助經費捐贈和辦案補貼免稅制度。石賢平說,“過去,對依法通過捐贈等方式支持法律援助事業的社會力量是否征稅一直存在爭議。現在法律援助法對此作出了明確規定。這給法律援助捐贈者和辦案人員吃了‘定心丸’,它將進一步激發社會力量的捐贈熱情,提高法律援助辦案人員的積極性。”

  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法治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法律援助法還特別關注到法律服務資源相對短缺的地區,其第十八條規定:“國家建立健全法律服務資源依法跨區域流動機制,鼓勵和支持律師事務所、律師、法律援助志愿者等在法律服務資源相對短缺地區提供法律援助。”

  石賢平認為,這里的“法律服務資源相對短缺地區”包含廣袤的農村地區和老少邊地區。隨著全面依法治國的推進,公民法治意識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法律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高,但我國鄉村和老少邊地區的公共法律服務供給不足,具體表現在公共法律服務隊伍力量薄弱、資源分配不均衡、服務能力和水平不高、群眾法治意識相對欠缺、尋求法律服務解決矛盾糾紛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夠等諸多方面,影響公共法律服務在鄉村振興和基層社會治理中應當發揮的作用。此外,有的農村地區和老少邊地區還存在法律援助服務資源配置失衡、法律服務隊伍薄弱等問題。

  “法律援助法第十八條的相關規定,充分說明法律援助法還可以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石賢平說,法律援助法規定的“國家建立健全法律服務資源依法跨區域流動機制”,為解決地區間法律服務資源不平衡問題,讓優質法律援助資源向鄉村及老少邊地區流動、實現地區間法律援助服務均等提供了法律依據。可以說,它和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鄉村振興促進法一起助力鄉村振興。

  另外,法律援助法第五十七條規定:“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法律援助服務的監督,制定法律援助服務質量標準,通過第三方評估等方式定期進行質量考核。”第五十八條規定:“司法行政部門、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建立法律援助信息公開制度,定期向社會公布法律援助資金使用、案件辦理、質量考核結果等情況,接受社會監督。”第五十九條規定:“法律援助機構應當綜合運用庭審旁聽、案卷檢查、征詢司法機關意見和回訪受援人等措施,督促法律援助人員提升服務質量。”

  石賢平認為,這三條通過一套“組合拳”方式提升法律援助服務質量,凸顯了未來法律援助的發展不僅僅是關注法律援助的案件數量,還將更加關注服務質量,由此也體現了國家提升法律援助服務質量的決心。總而言之,法律援助法的出臺和實施,不但有利于實現司法公正和憲法確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而且還可以完善我國訴權平等保護等程序性權利體系,維護經濟困難人群和特殊主體的合法權益,必將有力地促進司法公正,維護憲法權威。

責任編輯:郝魁府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