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建立健全長江全流域環境司法協作協同機制
發布日期:2021-06-08  來源:《人民法院報》2021年04月15日第08版  作者:武建華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江、黃河先后提出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等流域生態保護要求。2021年3月1日,我國首部流域專門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對大江大河實行全流域系統保護成為環境司法的最新發展方向。

流域是指一個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過的整個地區。流域環境司法以保護流域生態系統為主要目標,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著眼,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注重對流域內經濟、社會等多元利益的綜合平衡和整體調整。流域環境司法強調協作協同理念,司法與行政執法加強銜接才能產生聚合作用和增幅效應。最高人民法院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強化流域環境司法理念,鼓勵流域內各級人民法院創新體制機制、加強區域司法協作,構建協調聯動機制和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為保護好長江母親河貢獻法治力量。

一、牢固樹立長江全流域一體化保護的系統觀念和法治思維

加強對下指導。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臺《關于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長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司法保障的意見》《關于為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關于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的實施意見》,始終要求長江流域各級人民法院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將促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具體實踐,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妥善審理各類環境資源案件,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更新司法理念。長江流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也是我國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現象較為嚴重突出的區域。強化長江流域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擺在壓倒性位置,既是長江生態環境治理的現實需要,也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踐。要準確把握發展與保護協同共生的辯證關系,嚴格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的科學路徑,不斷強化生態公平、預防為主、注重修復、系統治理、嚴格執法的理念。緊緊圍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總體目標,切實強化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的底線意識,加強對水環境、水生態和水資源的司法保護力度,又要結合主體功能區和生態紅線制度分類施策,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多贏。

完善審判規則。201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與民政部、環境保護部聯合發布《關于貫徹實施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通知》,針對人民法院審理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需要查詢社會組織基本信息、調取證據材料及組織修復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協調配合問題提出要求。出臺《關于審理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于審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試行)》,與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出臺《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與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有關問題座談會紀要》,明確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案件的受理條件及其與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銜接等規則,規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或其委托的機構在行政執法中形成的事件調查報告、檢驗報告、檢測報告、評估報告、監測數據等,經當事人質證并符合證據標準的,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2021年1月4日,出臺《環境資源案件類型與統計規范(試行》,確定了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資源開發利用、氣候變化應對、環境治理與服務環境資源案件五種類型。

二、創新適應長江生態環境保護需要的環境司法體制機制

2016年1月以來,長江流域各級人民法院依法審理各類環境資源刑事案件80356件,民事案件287119件,行政案件122215件,公益訴訟案件4944件以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案件91件。

有序推進專門機構建設。截至2020年6月,長江流域各級人民法院因地制宜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庭483個、合議庭(團隊)468個、人民法庭(巡回法庭)252個,實現了對流域重點區域的全覆蓋。長江流域19家高級人民法院中,有17家實行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二合一”或“三合一”歸口審理模式。通過不斷加強業務培訓,鍛造了一支專業化的環境資源審判隊伍。

完善集中管轄機制。積極推進建立以流域等生態系統或者生態功能區為單位的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機制。江蘇建立“9+1”環境資源集中管轄審判體系,形成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為指導、南京環境資源法庭為核心、9個生態功能區法庭為依托的環境資源集中管轄審判體系。江西在“五河一江一湖”流域和部分重點區域設立11個環境資源法庭,從審判組織、管轄模式、工作機制、制度保障等方面對流域司法保護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湖南在全省已設立湘江、洞庭湖、東江湖環境資源法庭的基礎上,2019年又新設立資水、沅水、澧水和湘中環境資源法庭,7個專門環境資源法庭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流域內第一審環境資源案件。

創新生態修復方式。立足不同環境要素的修復需求,探索適用符合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修復方式。各地法院出臺專門意見,在積極適用補種復綠、增殖放流、護林護鳥、勞務代償、技改抵扣、分期履行等責任承擔方式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形式多樣的生態修復方式。江蘇法院將修復生態環境情況作為刑事案件量刑情節,建立刑事制裁、民事賠償與生態補償有機銜接的環境修復責任制度。福建省三明市中級人民法院推行“生態司法+修復保險”,與保險公司簽訂《生態環境救助保險合作協議》,以保險方式分擔對生態環境損害的修復責任,確保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修復。

三、構建不同層次的長江全流域環境司法協作模式

打造全流域司法協作機制。在最高人民法院指導下,長江經濟帶11省市和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簽訂《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框架協議》,構建常態化司法協作機制,加強流域內各地方法院之間在立案、審判、執行等方面的工作協調對接,推動流域內各地方法院之間訴訟事項跨區域遠程辦理、跨層級聯動辦理,推動流域內異地法院之間在查詢、凍結、查封、調查或者法律文書送達等有關事項的司法協作。今年擬擴展到長江流域全部19省市區高級人民法院。

推動重點區域跨省域司法協作。湖南、湖北兩家高級人民法院簽訂《環洞庭湖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框架協議》,合力為洞庭湖生態環境提供司法保護。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4家高級人民法院簽署《長三角地區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司法協作框架協議》,為構筑長三角區域環境司法一體化保護協作機制奠定了基礎。

完善省域內司法協作。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指導轄區德陽、成都、資陽、眉山、內江、自貢、瀘州等7家中級人民法院簽訂《沱江流域七市中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框架協議》,聯手為沱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

四、建立協調聯動和多元解紛的協同工作機制

在加強司法內部協作的同時,不斷完善多部門協調聯動機制。最高人民法院與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簽署《關于建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司法合作協同機制的合作框架協議》。福建高院與省檢察院、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等部門聯合制定下發《福建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確保修復費用和賠償金專款專用。浙江、湖北、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以及云南省曲靖市中級人民法院、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法院等與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行政執法部門相繼出臺涉生態環境行政執法與司法協調聯動的意見。福建、湖北高院針對公益訴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與人民檢察院、行政執法機關出臺相關聯動機制或管理辦法。福建高院出臺《關于設立福建省高院駐省河長制辦公室法官工作室的意見》,將司法工作與河長制相銜接。湖北高院和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長江航運公安局聯合出臺意見,加強行政執法與司法審判協調聯動,共同維護流域生態安全。

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動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有效遏制、及時調處生態環境矛盾糾紛,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迫切需要。貴州高院與省生態環境廳聯合下發《關于建立全省各級人民法院與生態環境部門銜接配合工作五項機制的意見》。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法院與市生態環境局探索建立“10+1”環境糾紛訴前化解平臺,將矛盾糾紛前移,取得較好效果。貴州省清鎮市人民法院協同當地政府設立環境保護人民調解委員會,由專業的環境律師對該區域引發的環境糾紛進行訴前調解。

加強長江司法保護集中宣傳,深化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的公眾參與。利用“六五環境日”等時間節點,組織長江流域各級人民法院通過庭審公開、發布白皮書和典型案例等多種方式加強宣傳。嚴格落實人民陪審員制度,最大限度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引導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

(作者單位:最高人民法院)


責任編輯: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