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孟強:法典化時代的民法教學如何開展
——兼論教義民法學的運
發布日期:2021-05-18  來源:《中國大學教學》2021年第3期

摘 要自2021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生效實施,我國進入民法法典化的時代。法學專業的教學服務于社會主義法治人才的培養,處于法典化時代的民法課程教與學也應當反映民法法典化帶來的深層次變革。我國民法典的頒行有著獨特的時代背景與國情實際,民法教學必須深刻理解并反映民法典頒行的重要意義,應當以教義民法學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對法科學生進行嚴謹的民法思維訓練,使之系統而全面地掌握民法知識,并具備運用民法典的能力,在工作中實現法律理解與裁判案件的統一,培養出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實踐運用能力的合格法律人才。

關鍵詞:民法;法典化;治理能力;民法教學;教義民法學;法律思維;法律人才


引言

民法是關于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任何文明國家都必然存在大量的民法規范。世界各國的法律形式可以分為判例法和成文法,前者是以法院作出的裁判規則為主要的法律依據,主要是英美加澳等國;成文法是指由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作為行為規范和裁判依據,包括了大部分歐洲、亞洲國家、中美洲、非洲國家,如法德意俄日韓等國。

在成文法國家,民法可以體現在一部部的單行法之中,例如《物權法》和《合同法》等,這被稱為實質意義上的民法;也可以集中體現在一部法典之中,即民法典,這被稱為形式意義上的民法。成文法國家最為重要的法律就是民法典,因為民法涉及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須臾不可離開。

2021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生效,我國就此進入民法法典化的時代。我國自古就有制定成文法典的傳統,所以屬于成文法國家,一切立法、司法、執法與守法活動均須以立法機關頒布的成文法為依據。而民法典作為民事成文法的最高表現形式,其頒行必將對民事糾紛的裁判解決、行政機關對行政相對人權益的調整、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范等方方面面產生深遠的影響。法學專業的教學服務于社會主義法治人才的培養,而合格的法律人才應當通曉現行法律,了解司法裁判規律,熟悉法律的執行,能夠有效運用法律。

因此,處于法典化時代的民法課程教與學,必然有別于以往處于零散單行法時期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重點,而應當反映出民法法典化帶來的深層次變革。這就要求民法教師應當深刻理解民法典編纂的深層次動因,理解我國進入民法法典化的時代背景和國情需求,認識到民法典實施的重要意義,深入闡述民法典對我國法治實踐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影響。法治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革和創新要與全面依法治國所需法治人才的現實需求充分對接。在民法的教學過程中,民法教師應當以教義民法學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將民法典的基本原理與主要制度講解清楚,夯實法科學生的民法基礎知識,讓學生對于民法典的眾多概念和各項制度形成體系化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民法教師應當繼續深入運用教義民法學向法科學生講授民法中價值判斷的方法、法律解釋的方法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培養學生解釋法律、運用法律直至能夠裁判個案的能力,如此才能培養出大批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實踐運用能力的合格法律人才,滿足國家和社會對于社會主義法治人才的迫切需求。

民法教學必須深刻理解并反映民法典頒行的重要意義

在成文法國家中,我國較晚實現民法法典化,這就意味著我國編纂民法典有著獨特的國情實際與時代背景,只有深刻理解這一點,才能在民法課程的教學中正確講述民法典的功能和意義。

肇始于19世紀并延續至“二戰”后的一段時期,是世界成文法國家進行民法法典化的重要階段,彼時民法法典化的浪潮自歐洲席卷至亞非拉各洲,并以法德民法典為代表形成兩種不同風格,綿延一百余年,蔚為可觀。在這一民法法典化的過程中,制定民法典的國家主要是希望通過頒布民法典來實現建立現代國家、團結民族、統一法度、進入工業革命等任務。民法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正因如此,法國拿破侖皇帝臨死前說:“我一生四十次戰爭勝利的光榮,被滑鐵盧一戰就抹去了,但我有一件功績是永垂不朽的,這就是我的法典。”這是因為《拿破侖法典》(即《法國民法典》)建立并傳播近現代民法中有關平等和產權保護的各項基本原則和基本概念,體現了工業時代發展的需求,為法國國力的強盛奠定了基礎。我國晚至21世紀初期才進入民法法典化時期,在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躍居世界前列的情況下,頒行民法典具有獨特的時代背景、社會基礎和現實需求,主要體現在如下七方面。

第一,從民法典所承載的政治功能上看,我國無須通過頒行民法典來實現建立現代國家的任務,而是為了在更高層次上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繁榮昌盛。從歷史的角度,有別于19世紀不少歐洲國家需要借助一部民法典來結束各邦各州封建割據的局面。新中國自1949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工業現代化的建設;改革開放以后,更是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漸次實現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逐漸建立并形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全產業鏈單一市場,也逐步實現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目標。可見,我國頒行民法典的動因,完全不同于此前其他的國家,我國是在已經具備政治統一、市場統一、民族團結、進入工業化的歷史階段選擇編纂并頒布民法典的。對此,習近平總書記的歸納可謂高屋建瓴、深遠透徹,“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同樣是實現民法的法典化,我國顯然與其他歐亞國家具有不同的時空背景,只有深刻理解這一點,才能在講述民法典的意義尤其是進行法典化比較法考察時具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引領法科學生通過民法典,深刻理解我國所處的時代以及世界的變遷。

第二,民法典確立并長期穩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新中國成立后曾四次啟動民法典編撰的工作,但卻因各種原因而均未能取得成功。這次民法典能夠成功順利編纂,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進入成熟發展的時期,這也是本次民法典編纂任務啟動后能夠順利且保質保量按時完成的深層次原因。同時,這也意味著我國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探索,基本結束了改革開放初期“摸著石頭過河”的規則探索時期,已經探索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已經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進入了長遠規則確立和長期遵守的時期,這無疑有利于長期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長期穩定。

第三,民法典完善和發展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改革開放之后,立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以1986年《民法通則》的頒布為標志,我國民事立法一直處于快速發展完善過程中。早在2011年3月10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吳邦國同志就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然而,四十多年來分散式立法、成熟一部制定一部的立法模式,導致我國民事領域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已經具有了相當的體量,顯得零散,其相互之間存在一定的重復或沖突,需要對之進行體系化整理,使之更為科學、完整和成體系。而民法的法典化則是民事立法體系化、科學化的集中體現,是對我國業已建立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大力發展和完善。

第四,民法典體現并推動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民法典的頒布實現了私法領域治理規則的體系化,在具體制度上則體現了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征程中,編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民法典的頒布體現了我國國家治理能力的與時俱進,例如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驗而增設的各項新制度,包括突發事件對被監護人的臨時照料、物業服務企業執行政府應急處置措施的義務、基于疫情防控的征收征用和國家訂貨任務、將高傳染性物品納入高度危險物的范圍等,都充分體現了國家治理的法治化。

第五,民法典確認并豐富了各類民事主體所享有的權益類型。民法典被譽為民事權利的宣言書,本次民法典更是創造性地專設人格權編,確認并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民事主體的權利類型,規定了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繼承權、股權和其他投資性權利,以及基于人的信息、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等之上的權利,為新藥試驗、基因編輯等前沿科技問題劃定法律與倫理的界限,并采用“權益”的開放概念為將來出現其他新型民事權益保護預留了空間。

第六,民法典對產權保護和交易自由提供了明確的規則。民法典強化了物權的平等保護規則,完善了征收征用的補償制度,明確了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自動續期規則,明晰了業主的建筑物區分所有權治理規則,落實了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規定,增設了居住權的類型,補充了擔保物權的類型與登記規則,豐富了合同訂立的形式,完善了合同效力補正規則,細化了合同的變更與解除規則,完善了合同的保全規則,增加了保證、保理、物業服務、合伙的合同類型,完善了不當得利與無因管理的準合同規則。這些都極大地豐富和明晰了產權保護與交易自由的相關規則,讓市場經濟的發展與財富的創造在法治的保障下涌動。

第七,民法典對民事權益的保障提供了周密的規則。民法典始終以人民的權利為中心,開端于民事主體的權利確認,側重于民事主體各類權利的行使與實現,落腳于民事權利的保障。民法是裁判法,不僅要規定權利,還要規定權利受到侵害之后的法律責任,這就實現了對權利的切實救濟。民法典將侵權責任編作為獨立一編,對侵犯民事權利的救濟規則集中進行規定,不僅是對大陸法系民法典模式的創新之舉,更是大大豐富和擴展了對于民事權利的保障和救濟措施,讓民法典對于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的各項規定能夠通過司法裁判落到實處。

總之,不同于刑法側重社會秩序管控和犯罪行為的懲罰,民法是關于人身權利確認和保護、財產歸屬與流轉的基本規范,是促進人的全面保護與發展、財富創造與流通的法律,是市民生活的百科全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我國在21世紀初頒行民法典,使之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別國民法典的功能和意義,是為了落實黨和國家對于社會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的法治要求而實施的重大舉措。民法典將在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民法教學過程中對此應當進行深入講述。

民法教學應當以教義民法學作為基本教學方法

法學作為一門學問,無論中外,存在的歷史均長達上千年,西方正規的、學院式的法學教育和訓練始于古羅馬。自羅馬頒布了著名的《十二銅表法》后,羅馬法律教育也應運而生。在我國,自春秋戰國時期的刑名之學逐漸發展成為法家學派,可謂蔚為大觀,其法治思想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自16世紀開始發展起來的近代自然科學開始讓人類能夠借助科學手段和工具來觀察世界、掌握自然規律,進而改造自然;到了20世紀,以物理學為代表的自然科學更是進入從微觀粒子層面來觀察和改造世界的現代科學階段。

不少人認為,科學最特別之處在于,它是從事實中推導出來的,而不是以個人的觀點為基礎的。相對于自然科學對于自然世界認識和改造的客觀性、確定性、準確性,法學卻充滿了主觀性和不確定性,因此,法學界內外均時常對法學的科學性產生疑問,對于法學是否構成一門科學充滿質疑。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就曾言:“在各種科學中,或許沒有任何一個學科和法學一樣。因為表面上看來,人們仿佛可以否定法學的科學性質。而法學所經常采用的運作方式,是否也正好可被用以證立上述判斷?”但伴隨著18世紀以來歐洲啟蒙運動的發展,理性主義也影響到法學領域,加上法典化運動推動了法學科學化和體系化的發展,讓法學逐漸成為一門具有自己的范式和思維模式的社會學科,能夠在法律規定和生活事實之間進行較為規范的裁判作業,讓案件的審理結果具備了可預期性,從而使法學具備了一定的科學性。因此學者開始敢于自信地承認:“一如自然科學,法學是一門規律科學。”

德國民法典系遵循潘德克頓體系而編成,以其“提取公因式”的概括性、抽象性而著稱。相應地,德國的法學也打上了教義法學的深深烙印,學習法律必須從成文法出發,注重運用既有的概念、規則、原則來對案例進行分析,“無教義,不法學”。教義法學是證明和維系法學科學性的重要體現,是法學得以與其他學科區分開來的重要標志。因此,在民法教學過程中,尤其是針對處于學習基礎知識的本科生而言,教義民法學的學習至關重要,是夯實基礎的必經之路。

教義民法學,是教義法學在民法學中的具體運用,是指以民法的內部視角來觀察民法問題,以民事立法為前提,遵循民法的概念、原則、原理及價值判斷規則,運用民法的解釋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來解釋法律條文、進行案件裁判的方法。教義民法學是學習民法的基本方法,是培養合格的民法人才的基礎方法,無論是立法者、裁判者、律師或法務工作者,掌握教義民法學的知識都是勝任其本職法律工作的基本前提。在針對尚未系統學習過民法學知識的法學本科生、非法學本科的法律碩士生進行民法教學時,應以教義民法學作為基本教學方式,其理由主要在于:

第一,教義民法學能夠體現法學的科學性,對法科學生進行嚴謹的民法思維訓練。雖然法學研究的是人的行為,而且受到立法者和司法者的極大影響,因而不像研究自然界存在的物質和現象的自然科學那般客觀和確定,但不可否認的是,個人和群體的行為、社會的組織與運作,也都有一定的客觀性和規律性。只要能夠從社會現象中歸納出一定的規律,此種規律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能夠進行演繹運用,那么這門學問就可以稱之為科學。法學無疑是注重邏輯和理性的,“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時期中,法學所享有的名聲,就是一門非常邏輯的學科。由此,法學被承認是一種科學,盡管它所要研究的對象是原則上偶然的產物,也就是歷史上立法者意志的產物,而難以算得上是一種值得永恒認知的對象”。教義民法學能夠運用教義的方法,合乎邏輯地詮釋民法典的規定,傳授案例分析的方法,讓法科學生學會如何運用司法三段論去尋找法律大前提,將生活事實剪裁為法律事實并得出妥當的結論。這一過程是縝密思維的過程,是去除思考者自身不受約束的主觀性的過程,也是“法治”優于“人治”的體現。王澤鑒教授認為,具備法律知識、法律思維和解決爭議的三種能力,“使一個法律人能夠依法律實現正義,擔負起作為立法者、行政者、司法者或公私企業法律事務工作者等的任務。一個社會所貴于法律人者,即在于其具備此等能力!”正如學者所言,狹義的法科學,即教義性、體系性的法科學,其作業主要包括三個層級:解釋、建構與體系化。教義民法學從教義出發,對具有抽象性、概括性與體系性的民法典規范進行教義分析,這一過程體現了法學的科學性,更是對學生進行在抽象與具體之間往復、在事實與規范之間巡回的思維方式的訓練。

第二,教義民法學注重講授民法的范式,能夠讓學生系統而全面地掌握民法知識。范式是組成一門學科的基本理論框架和獨特知識體系,不同的人文社科領域具有不同的范式。民法作為私法的代表,自羅馬法時期就以市民法的形式得到了運用和發展,形成了自己的范式。民法具有自己獨特的概念、規則、原則和原理,這些不僅讓民法有別于法學之外的其他學科,也讓民法有別于憲法、刑法、經濟法等法學的內部學科。民法以平等主體的私權法益調整為目標,弘揚意思自治、地位平等、合同自由、產權保護、責任自負、權利不得濫用等精神,在權利主體上區分自然人與非自然人的分類,在主體的行為模式與效力上,以民事法律行為來進行類型化構造和調整,在人身權中區分人格權與身份權,在財產權中做出物權與債權的劃分,在責任上按照合同之債、侵權之債、不當得利之債及無因管理之債來進行分類。民法典是由一大批豐富的、獨特的概念、規則和原則構成的內在體系與外在體系,從而形成了一個能夠圓融自洽、自我解釋的整體。例如,在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的統轄下,民法在總則、財產法和家庭法領域分別具有諸如監護制度、代理制度、法律行為制度、合同效力制度、物權變動規則、婚姻效力制度、收養制度、繼承順位等制度,在這些制度之下,則遍布著諸如法定監護、法人、人格權、善意第三人、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夫妻財產制、遺囑繼承、收養的解除、損害賠償、過錯責任原則等眾多概念。在民法典之外,還存在著如何進行法律解釋、漏洞填補、價值衡量、案例分析的一系列民法知識。這些民法的范式是教義民法學研究的核心,也是應當在民法教學中必須全面系統講授的知識,只有掌握了這些知識,學生才具備和掌握了民法的基本知識。

第三,教義民法學注重講授民法解釋學與案例分析法,能夠讓學生具備適用民法典的能力,在工作中實現法律理解與裁判案件的統一。民法既是行為法,更是裁判法,民法典是民事案件裁判依據的集大成者。對于民法典的正確理解與適用,是法科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成為法律人之后所應當具備的基本業務能力,如果不具備此種能力,將會對我國法治事業產生不利影響。例如,“同法不同解、同案不同判”是司法實踐中經常受到詬病的一種現象,是指不同的法官對于同一個法律條文具有不同的理解,導致相似的案件在不同的法官手中會出現不同的裁判結果。這種現象有悖司法的統一性,也有損司法的權威性。僅有法律本身,若無法教義學,法律也無法施行。教義民法學側重于民法典條文的理解與適用,并在知識點之外講授民法解釋學和案例分析法,這些對于學生學習民法典、適用民法典至關重要,也為學生培養了必備的知識和技能,而掌握了這些知識和能力的學生從事法律工作時,就能夠正確理解法律、科學適用法律,從而保證法律解釋的一致性和案件裁判的同一性。

總之,即便是在資深法官看來,“正確理解法律是一項十分艱巨而復雜的工作,尤其是民法典的內容博大精深,且條文眾多,理解起來確實不易。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民法典時,不僅要了解條文的字面含義,還要掌握條文制定的背景和立法者的目的,更要將具體條文放到整個法典中進行體系性的把握。”因此,法典化時代的民法教學必須運用好教義民法學,因為“培養法官能力,主要是培養其法教義學上的知識和能力”。民法教師要首先從民法典的規定出發,通過對重要概念、具體制度、基本原則的講解,讓學生系統掌握民法典的內容;然后在教學中穿插或專題講授民法解釋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讓學生掌握疑難案件中的價值衡量與漏洞填補方法,能夠將民法的知識與裁判的方法結合起來對民法典進行適用。

結論

相對于社科民法學,教義民法學因聚焦于民法學內部,側重于運用民法傳統概念體系來解釋法律、分析案例,對于民法的外部環境關注較少,所以對于推動民事立法與司法變革的因素理解不足,缺乏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溝通與互動。且教義民法學也具有教義法學的通病,即容易在自我構筑的概念金字塔和規則體系中追求完美,最終陷入自我論證、自我解釋的循環之中。因此教義民法學并非完美無瑕。

然而,在我國已經進入民法法典化的時代,任何忽視民法典、隨意批判民法典去解釋法律和裁判案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法典化的時代,我們必須正視民法典,講好民法典,用好民法典,注重解釋論,慎用立法論。法學院的課程有三個目的:傳授基本的法律規則;鍛煉你適用這些規則的能力;教你自學法律。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法律的發展日新月異,但法科學生必須通過系統認真學習教義民法學,才能掌握必備的基本知識與方法,才能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法教義學所建構的文義與體系解釋方法、發現并填補法律漏洞之論證模式等,是法律人的基本功。通過在法學院的學習來掌握民法的知識和運用民法的能力,并運用教義民法學的方法來實現自我知識更新與學習,這不僅是法學院教學的目標,也是培養學習型社會主義法治人才的要求。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民法典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孟強,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

責任編輯: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