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更應該在全面了解世界各國司法理念和司法原則的背景后,更深刻地了解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歷史傳統、文化和社會環境等因素,分析這些因素對司法規律的形成可能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從而更好更準確地把握和提煉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司法規律。
刑事訴訟法素有“小憲法”之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其發展深受訴訟理論與實踐演變的影響。離開訴訟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訴訟理論,而不以訴訟理論為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訴訟實踐。刑事訴訟法學需要研究隱含于法律制度、規范背后的哲學原理,從哲學高度把握訴訟規律,形成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也需要將所獲得的方法付諸于具體訴訟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發展完善研究方法。
由樊崇義編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刑事訴訟法學方法論》一書,是樊崇義教授十余年來對刑事訴訟法學基礎理論及實踐思考的系統總結,不僅包含了樊教授的訴訟認識論、訴訟人本論、訴訟實證論等訴訟哲學思想,也充實著樊教授對檢察職能、司法改革、刑事訴訟法教材編寫等司法實踐與法學教育改進的真知灼見,是一部既有訴訟理論思辨又有司法實踐探索的經典著作。該書進一步豐富了我國刑事訴訟法哲學體系,開拓了用訴訟哲理分析解決訴訟問題的方式方法,推動了刑事訴訟法文本的修改完善,對促進我國訴訟理論與實踐良性互動發揮了重要功用。
《刑事訴訟法學方法論》一書與樊崇義教授先前出版的《刑事訴訟法哲理思維》一書是一脈相承的。該書繼承了《刑事訴訟法哲理思維》所提出的訴訟理論架構和理念原則,繼續堅持刑事訴訟法學哲理化、訴訟認識論、訴訟價值論、訴訟人本論、實證方法論等基本理論以及訴訟法修改的指導理念,強化刑事訴訟法的法哲學基礎;拓展了刑事訴訟法哲理思維的實踐運用,在諸如刑事訴訟法修改與實施、偵查訊問實證研究、司法改革理念提煉、訴訟法學教材建設等方面,從訴訟法哲學高度,或給以分析,或加以實踐,或予以總結,描繪了刑事訴訟法哲理應用的生動景象,延展了訴訟法哲學的實踐面向。該書主要呈現如下亮點:
重理論分析,注重從認識層面分析解決問題。針對刑事訴訟法修改與落實,作者主張要從哲學高度轉變理念,提高認識,分析問題。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前,提出要從三個理念維度完善刑事訴訟法:一是堅持權力制衡,做好訴訟職權的配置和訴訟結構的調整;二是注重價值平衡,兼顧打擊控制犯罪的效度和尊重保障人權的力度;三是倡導人本主義,堅持以人為本、人文關懷,創新和完善訴訟制度和機制。在刑事訴訟法修改前的論辯中,倡導理念轉換,提綱挈領,促進了認識轉變,抓住了修法要義。事后也證明,2012年刑事訴訟法的許多進步,體現了作者所提倡的這些理念。如,對檢察機關訴訟監督職能的強化體現了權力制衡,“尊重和保障人權”入法體現了價值平衡,訴訟當事人參與機制的健全、法律援助、社區矯正制度的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建立等體現了人文主義關懷。在落實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過程中,倡導觀念先行。作者認為,立法是執法的前提,法律功能作用有效發揮的關鍵還在于正確的貫徹執行。對于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需要更加重視對法律精神實質、理論要點的把握,統一思想觀念達到消除認識分歧的目的,以奠定法律得以實施的基礎。這種重視理念引領作用,以理念轉變促進訴訟問題解決的方法路徑,從認識論維度看問題,站得更高,看得更全面,因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更加科學。
重實踐操作,注重哲理思維的現實轉化。在《刑事訴訟法哲理思維》中,作者提出了實證方法論,倡導在刑事司法改革中予以應用;提出了刑事訴訟法學教材的哲理化構建,倡導教材內容從注釋法學轉向理性法學。在《刑事訴訟法學方法論》一書中,作者詳細展示了實證研究方法在偵查訊問程序改革的應用以及刑事訴訟法學教材哲理化構建的具體形式及內容,使實證研究方法的操作更加形象,讓刑事訴訟法教材的改進更為明晰。
關于實證研究,作者詳細介紹了其主持開展的偵查訊問律師在場、錄音錄像制度試驗,這是我國刑事訴訟法學者首次大規模使用實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的嘗試。通過采用試驗、調研等方法,選取全國東、中、西部若干地區進行試點,對公安局、檢察院、法院、律所、看守所、監獄等進行調研,先后上千人參與調查,在大量的分析、論證后形成了《建立訊問犯罪嫌疑人律師在場、錄音錄像制度(試驗)項目總報告》。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增加規定第121條,其規定“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可以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或者錄像;對于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應當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或者錄像。錄音或者錄像應當全程進行,保持完整性”,肯定并吸收了該項研究成果。偵查訊問程序改革實證研究推動偵查訊問程序規范化、正當化的同時,也對我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的轉型作出了突出貢獻。在這之后,在刑事訴訟法學中關心現實問題,將理論與實踐更加緊密地結合,注重調查研究之風日盛。
關于刑事訴訟法學教材建設,作者認為刑事訴訟法學教材要突出訴訟哲理研究的內容,打破注釋法學的藩籬。《刑事訴訟法學方法論》中所展示的作者主編的新一代刑事訴訟法學教材,不僅提升了訴訟哲理的框架,在教科書中按照訴訟的原理、原則和進行訴訟的主體、客體、行為進行編排,而且在章節內容上增加了刑事訴訟基本理論范疇和刑事訴訟行為。刑事訴訟基本理論范疇部分主要包括刑事訴訟的目的、價值、本質、訴訟認識、訴訟結構、職能、法律關系和訴訟階段等,這些基本范疇中許多提法本身就是哲學問題在刑事訴訟法學中的具體運用。尤其是把價值論、認識論、法律關系論引入刑事訴訟之中,對訴訟功能和訴訟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教材中關于“刑事訴訟行為”一章的增設,完全是按照訴訟哲理的要求,從訴訟主體、客體、行為的哲理脈絡來構建。在刑事訴訟法教材中專門增加一章“刑事訴訟行為”,是之前教材所沒有的,通過教材的適用和檢驗,現在已經證明這一哲理思維的正確性。
重規律總結,注重從司法實踐中汲取理論滋養。對于司法規律,作者不僅作了概念上的辨析,而且從過往司法實踐中總結出了司法規律的發展方向,即從壓制型司法向回應型司法轉變,從對抗性司法向合意性司法轉變,從行政性司法向訴訟性司法轉變,實現了司法實踐認識上的理性升華。不僅如此,作者進一步指出,司法規律兼具普適性和獨特性,在考察一個國家的司法規律時,不能僅僅停留在簡單的價值考核層面,更不能采用一些所謂的普適價值標準和原則來盲目判斷、套用和評價。我們更應該在全面了解世界各國司法理念和司法原則的背景后,更深刻地了解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歷史傳統、文化和社會環境等因素,分析這些因素對司法規律的形成可能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從而更好更準確地把握和提煉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司法規律;基于此,我國的司法要追求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的統一。這就從對司法規律的理性總結回歸現實適用,完成了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一個完整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過程。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基礎上的訴訟認識論,注重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作者研究最鮮明的特色之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有了許多新的、更高層次的需求。刑事訴訟法學研究必須跟上時代步伐,回應時代訴求,答好新時代人民問卷。《刑事訴訟法學方法論》一書為我們提供了刑事訴訟法學發展的時代路徑,一方面其繼續堅持刑事訴訟法學哲理化研究方向,進一步深化刑事訴訟法學基礎理論,拓展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其延伸了用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分析解決訴訟實踐難題的路徑,強化了方法論對學科發展的重要意義,展現了方法選擇對問題解決的關鍵作用,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理念深入人心,推動我國訴訟法領域理念與方法深度融合,為解決新時代法治難題提供刑事訴訟法方案。
(作者為國家檢察官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