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淺談強化虛假訴訟監督職能的幾條路徑
發布日期:2021-04-21  來源:《檢察日報》2021年4月21日第07版  作者:衛福喜 陳小理 郭穎

  虛假訴訟,是指行為人單獨或者與他人惡意串通,采取偽造證據、虛假陳述等手段,捏造民事案件基本事實,虛構民事糾紛,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行為。刑法修正案(九)增設了“虛假訴訟罪”,為司法機關打擊和防范虛假訴訟行為提供了現實的途徑。2018年9月,《關于辦理虛假訴訟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出臺,2021年3月,《關于進一步加強虛假訴訟犯罪懲治工作的意見》出臺,這些規定都旨在依法從嚴打擊通過虛假訴訟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

  那么,在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如何加強虛假訴訟監督職能?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發力。

  拓寬案件線索來源

  “案件線索收集難”一直是開展虛假訴訟監督工作的“攔路虎”。在以往的線索發現環節中,通常只有依賴利益受損的案外人或當事方的直接舉報、其他人員控告和檢舉、檢察機關依職權主動發現虛假訴訟線索等。由于部門協作不到位,信息共享平臺建設不充分、不完善,許多涉及虛假訴訟的線索難以從日常的工作渠道中獲取;加上宣傳力度不夠,群眾對民事監督職能歸屬檢察機關的知曉度還不高,即便認識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了虛假訴訟的侵害,也往往嘗試通過其他民事訴訟途徑與程序開展維權,而沒有直接選擇向檢察機關檢舉揭發虛假訴訟,無形中限制了案件線索的來源。

  拓寬線索來源渠道,提高線索甄別效率,是打擊虛假訴訟行為的關鍵。一是加強內部協作與外部宣傳,充分利用內部資源與外部渠道收集虛假訴訟案件線索。通過與控申、刑檢部門的互通信息,加強線索移送;開展“舉報宣傳周”“檢察開放日”等活動,利用“兩微一端”“12309”檢察服務平臺等傳播媒介,加強虛假訴訟監督職能宣傳,擴大線索來源。二是充分利用掃黑除惡專項活動,重點排查涉黑涉惡刑事犯罪中的“套路貸”、高利貸、合同詐騙、非法集資、暴力催債等犯罪行為中的虛假訴訟線索;運用類案思維主動開展系列虛假訴訟案件的排查,對重點人群涉及的案件,通過“以人找案”的方式查找虛假訴訟案件線索。三是借助民營企業同檢察機關的聯系機制,通過為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債務糾紛、股權糾紛、破產等相關難題提供相應的法律咨詢,聽取相關主體意見與建議,查找線索。四是要認真聽取群眾訴求,解答難題,以高度敏銳性發現虛假訴訟線索。

  用好調查核實權

  《關于進一步加強虛假訴訟犯罪懲治工作的意見》指出,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應當按照法定職責分工負責、配合協作,加強溝通協調,在履職過程中發現可能存在虛假訴訟犯罪的,應當及時相互通報情況,共同防范和懲治虛假訴訟犯罪。

  作為民刑交叉的重點領域,虛假訴訟犯罪本身會牽涉到其他犯罪。在民間借貸糾紛中,行為人往往通過欺騙、利誘等手段,讓借款人、擔保人出具遠高于本金數額的借條、用大數額借條為實際借款的小數額借條擔保以及偽造銀行流水、簽寫虛假租賃或房屋買賣合同等文書,制造資金支付等虛假給付事實;在借款人、擔保人無力還本付息情況下,往往會以恐嚇、威脅、騷擾、綁架等不法手段直接侵害他人的人身權利;同時,以虛假的借條、租賃合同等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獲取民事生效裁判文書,并向法院強制執行,通過不法手段獲取高額利益。

  對此,檢察機關首先要從虛假訴訟犯罪主體的多元性、案件特征的多樣性、案情內容的復雜性出發,充分運用調查核實權,多渠道收集虛假訴訟案件證據,深挖案件背后的深層次違法行為,并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結合民事虛假訴訟案件發生階段和特征,綜合運用抗訴、再審檢察建議、檢察建議、立案和偵查活動監督、移交犯罪線索等多種監督方式;其次,加強民事與刑檢等部門協同調查監督機制,健全線索移送、案情通報、協作調查、信息共享等機制,形成有效的內部合力;三是加強檢察機關、公安機關優勢互補,有效把虛假訴訟監督與掃黑除惡工作相結合,借助刑事偵查力量查辦相關犯罪行為中的虛假訴訟事實。

  協調、平衡好刑民交叉案件

  虛假訴訟入罪,有效遏制了該類案件的頻發勢頭。但如何認定“捏造的事實”“妨害司法秩序或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情節嚴重”,均需進一步細化和完善。特別是在已有規定司法懲戒措施的情況下,準確界定刑事犯罪的構成標準,準確衡量刑事追訴權與民事裁判權的邊界,才能有效控制和打擊虛假訴訟行為。民事訴訟中奉行當事人處分原則,法院主要依據當事人提交的證據進行事實判斷,公權力介入訴訟的程度遠不如刑事訴訟。從此視角審視,即便是當事人捏造事實,很有可能會“蒙混過關”,造成捏造事實被生效判決或民事調解所確認的尷尬。而在對虛假訴訟案件的監督程序中,仍存在用抗訴和再審檢察建議手段依然難以充分發揮監督職能的情況,尤其是以調解結案的部分案件,只能采用再審檢察建議的監督方式,由法院決定是否予以采納。此外,再審檢察建議也缺乏剛性。

  因此,民事訴訟監督的重要意義在于,以民事監督方式介入刑民交叉案件,通過抗訴或再審檢察建議、執行檢察建議、審判活動違法檢察建議的方式,解決民事虛假訴訟的裁判問題,如此也就解決了刑事案件中可能涉嫌虛假訴訟的“因”。即虛假訴訟涉及的“民事訴訟”如果有問題,那么與之相關的虛假訴訟行為入刑也就水到渠成。檢察機關在民事監督過程中發現案件存在涉嫌“虛假訴訟”的犯罪線索,也將依職權移送,民事訴訟監督程序轉向刑事偵查程序也就順理成章。為解決檢察建議剛性問題,檢察機關在辦理民事監督案件時,除了準確把握案件質量外,要拓寬辦案思路,提高敏感度,注重對案件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違法違紀問題進行線索收集,抓住虛假訴訟審判中的異常情況,發現虛假訴訟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向檢察機關刑事部門、紀委監委移送司法人員違法線索,加強與紀委監委的配合,為檢察機關監督虛假訴訟夯實證據基礎,提升監督實效。

  此外,因民事案件與刑事案件的裁判理念、裁判標準、承擔的民事責任或者刑事責任等不同,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案施策。既要體現民事責任優先,又不能干擾、削弱刑事責任承擔。

  增強全社會的防范意識

  開展虛假訴訟審查工作,應當始終圍繞增強全社會對虛假訴訟違法犯罪的防范意識、震懾虛假訴訟違法犯罪、維護司法公信力和法治社會價值的中心任務,對具體案情所產生的社會效應,亦應給予足夠的重視。一方面,對于嚴重損害當事人合法權益,侵害國家、集體和公共利益的案件,檢察機關即便面臨著民事訴訟的特性和司法資源的有限性,也應當予以更高的重視,爭取起到震懾的作用。對辦案中發現的金融等行業監管漏洞的問題,要及時提出檢察建議督促相關單位健全制度、查漏補缺,主動將檢察職能融入社會綜合治理。另一方面,在案件的審查和調查全過程,應當密切注意監督與配合并重,對法院裁判正確、執行合法的申訴案件,也要予以積極配合,做好當事人的息訴服判工作,讓群眾對司法機關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實現有效認同。同時,面對嚴重破壞司法公信力的“執行難”問題,更要做好延伸跟進,推動工作形成合力,嚴厲打擊執行中的“老賴”。

  同時,要向人民群眾進行普法宣傳教育,不僅是為了消除群眾對法律的疑惑,更是向群眾展示檢察機關對于包括虛假訴訟在內的一切違法犯罪堅決打擊的決心和信心。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檢察院、南寧市西鄉塘區人民檢察院)

責任編輯: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