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證據能力與證明力是質證關鍵
發布日期:2021-04-20  來源:《檢察日報》2021年4月20日第03版  作者:湯智

  訴訟活動中,質證的目的是為了在庭審中查明案件事實,通過庭審程序中權利的保障來實現實體的公正。質證活動雖然發生在法庭,但是實質要求貫穿于整個庭前審查和開庭審理過程中。只有對證據審查、質證引起足夠的重視,才能夠保證我們所辦理的每一個案件的公平公正。這不僅僅是實現庭審程序公正的必然要求,更是通向實體公正的必經之路。

  質證是證據審查的另一個維度

  一般意義上的質證,雖然僅僅是指在庭審中對于控辯雙方出示的證據進行質疑、確定其證據效力的活動。但對檢察機關而言,為了讓起訴指控所采信的證據在法庭上能夠經得起被告人、辯護人的質證,必然需要在審查環節就對偵查、調查機關隨案移送的證據材料進行提前“質證”。對于證據的審查實質就是檢察機關辦案人員提前對證據進行“質證”。如果可以預見到該證據經不起庭審中的質證,那么在審查環節就應當否定其證據效力,不讓沒有證據能力或者完全沒有證明力的證據進入法庭正是檢察官履行客觀公正義務的具體體現。

  檢察機關一直以來都是比較重視庭前審查工作的,但以往庭前審查工作更多的是關注事實認定以及法律適用。審查報告會用大量的篇幅去論證某一個案件事實是否存在,而從不同角度去分析根據在案證據能夠認定哪些事實,認定哪些事實的證據尚不夠充分,但較少去具體分析每一份證據的取證程序是否合法,有無證據瑕疵,是否可以補正說明,每一份證據證明的內容是否符合生活常識、經驗法則,每一份證據的證明目的是否有可能解讀出另一個證明方向的第二種含義,不同的證據之間有無矛盾等等。而上述這些問題實際上都是案件審查時需要去關注的,如果不在審查時予以重視,那么就等于是在給自己所辦的案件埋下隱患。

  辦理刑事案件是精細的法律工作,因為每一個案件都不僅僅事關案件本身,更關系到案件背后每一個被告人、被害人及其親屬的人生,個別有案件質量問題的刑事案件的證據大廈往往粗看并無問題,但正是其中的某一些證據細節出現了問題,導致整個證據大廈崩塌。這種崩塌可能導致的最為嚴重的結果就是出現錯案。而在當下以庭審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下,控辯雙方積極對抗,不僅在事實認定、法律適用上展開,關鍵核心證據的質證也尤為重要。一旦案件關鍵核心證據被排除或者不予采信,將會對整個案件處理產生沖擊。

  所以,對于質證我們需要提前到審查環節從另一個維度、另一個視角去看待。

  質證的主要內容是證據能力和證明力

  質證的對象是在法庭中舉證的證據。而質證主要內容針對的則是證據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對于需要在法庭出示的證據而言,首先,要解決的是有沒有證據資格的問題,也即證據能力。只有適格的證據才不會被法庭所拒絕,對于證據能力的質證涉及較多的是取證程序方面的內容,取證程序合法、規范是其中最為基本的要求。其次,在證據確定具有證據資格之后仍需要對其證明力進行考察。證明力是證據本身對于待證案件事實的證明效果。只有證據達到確實、充分的標準,足以證明被告人有罪,法院才會依法作出有罪的判決。

  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對于證據能力的審查需要在多個層面進行,對于不同類型的證據審查重點也不一樣。對于物證、書證等客觀證據,重點需要審查客觀證據的來源是否合法,提取、保存、運輸過程中有沒有受到污染。所以,辯護人質證客觀證據的重點也是放在證據的真實性上,比如證據有沒有可能被調換,有沒有可能被刪改等等。因為,一旦無法對客觀性證據鑒真,那么將無法保證客觀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性,從而在根本上被推翻而無法被法庭采信。這是因為客觀證據的特點之一是不可復制,一旦滅失、損毀將無法回復到原物狀態,也就意味著該客觀性證據失去了證據能力。對于鑒定意見、專家證言等基于專業知識所作出的意見,能否作為定案根據則需要重點考察作出意見、證言的人員是否具有相應資質或者專業知識背景、檢驗鑒定程序是否符合規范以及結論有無超出檢驗鑒定范圍等一系列確保意見科學性、合理性的基本要求。檢察機關辦案人員熟悉的是法律規定,對于各個專業領域的知識可能并不熟悉,所以在辦案中對于專業問題,辦案人員對鑒定意見、專家證言實際上具有一定的依賴性。在此背景下,我們在辦案中不能僅僅簡單地照單全收并直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而應該結合相應的程序規范先審查是否符合法定程序,然后再向鑒定人、專家了解學科專業知識、結論形成依據等,才能做到心里有底,在法庭上面對質證時才能游刃有余。對于需要鑒定人、專家輔助人出庭說明情況的案件,更加需要在庭審之前全面學習相關專業知識。作為辦案的檢察官,只有對專業知識有充分的了解,在法庭上面對專業領域內的質證意見時才不會說出外行話,才有可能有效回應質疑。對于其他主觀性的言詞證據,我們在辦案中則要根據兩個證據規定、嚴格排除非法證據規定等一系列司法解釋、規范性文件所規定的內容,將非法取得的言詞證據依法排除。

  在對證據的證明力進行審查、質證時,需要重點關注提供證據主體的作證能力以及其與案件當事人之間的關系等多個方面。而且證明力也不僅僅是對單個證據的單獨評判,更需要結合全案證據來綜合評判,對于能夠與其他多數在案證據相互印證,特別是能夠與客觀性證據相印證的,其證明力明顯要高于印證較少或者雖然形成部分印證但是證據之間仍然存在一些矛盾的證據。此外,在這個層面,有兩點需要在辦案中重點加以注意:一是社會生活常識;二是其他看似與案件無關或者關系不大的證據是否可能對整個體系導致沖擊。比如在案的多組證據顯示犯罪嫌疑人實施了某一犯罪行為,但是在另一地出現了犯罪嫌疑人的行蹤軌跡,這便是我們在偵探懸疑片中所經常涉及到的不在場證明。

  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不僅僅是犯罪的追訴者,也是無辜的保護者。對于證據的嚴格審查,實事求是地面對庭審質證,對于沒有證據能力的證據予以排除,對于存有瑕疵的證據通過補正、說明等方式解決其中的問題,也正是對當事人負責、對案件負責,踐行客觀公正義務的要求。

  質證與答辯依賴于對事實的熟悉和對證據的運用

  在庭審中,對于辯方提交法庭的證據需要發表質證意見,對于辯方發表的質證意見也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回應。檢察機關出庭支持公訴,承擔指控證明責任,對于庭審中辯方發表的有效質證意見,有義務向法庭甚至向訴訟參與人、旁聽群眾解釋、說明,回應質證意見不僅僅是庭審活動的需要,更是回應案件當事人關注,讓被告人認罪服法,讓案件案結事了的普法活動。

  要做到高質量的有效回應辯方質證意見,離不開對全案事實、全部證據的熟悉,而這又會倒逼檢察人員在辦案中要全方位了解在案證據,理清事實脈絡。一般情況下,對于各訴訟參與人可能提出的質證意見,檢察人員在庭前審查環節就應通過對證據的全面梳理來預先判斷并有針對性地準備答辯提綱。然而在實際的庭審中,也可能出現一些事先沒有預見到的質證意見,對于這些質證意見也要積極作出回應。當然,對于在庭審中確實無法回應或者答辯的只能待休庭后,根據案件需要延期審理或者補充偵查后再作出回復。而如果在庭審之前,能夠完全熟悉案情、證據,即便是碰到事先沒有預料到的質證點,也能夠結合全案事實進行有力答辯。

  庭審舉證、質證在訴訟中的作用是證明犯罪是否存在,而分解到每一份證據或者每一組證據中則表現為對證明目的的歸納。解讀證明目的需要結合案件事實、運用其他證據進行綜合判斷。同一份證據,在不同的語境、不同的解讀背景下,可能得出理解不同的結論。比如在經濟犯罪案件中,涉案單位不完善的會計資料,結合具體案件和其他證據,既可能解讀出相關單位為了逃避查處通過混亂的會計賬目掩飾犯罪行為,也可能解讀出相關單位由于會計制度客觀上的混亂情況而確實難以發現存在犯罪行為。在具體個案中,到底應當如何理解,對證明目的如何分析解讀,同樣也離不開對于案件事實的熟悉和對證據整體情況的把握。

  (作者為江蘇省高郵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第七屆“全國十佳公訴人”)

責任編輯: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