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頗有影響力的證據法三位學者,達馬斯卡、特文寧、艾倫,如果說達馬斯卡是以一個外部審視者的視角來審視英美證據法,特文寧則是從內部的視角將英美證據法的前世今生和整體理論框架做了非常充分的探討,艾倫的著作則為深入理解證據法的制度細節及其基本運作原理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讀本,其本人更是參與了中國刑事證據法學學科建設。
在我對證據法不太長的研習歷程當中,如果從接觸時間來看,證據法域外學者的研究中令我受益最大的主要有三位學者:第一位是比較法大家、耶魯大學法學院米爾吉安·達馬斯卡,他有關訴訟法和證據法的理想型比較研究已經在我國法學界廣為人知。第二位是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威格摩爾講座教授、也是我在西北大學法學院訪學時的聯合培養導師羅納德·艾倫教授,他直接參與指導了我博士論文的寫作。他對證據法的分析性進路以及有關司法證明過程一系列前沿問題的開創性,甚至對我來說有些過于艱深的研究常常挑戰我的智力極限。第三位但同時也是影響最為深遠的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威廉·特文寧教授,我曾經翻譯或參與翻譯他的“證據理論三部曲”。他們的作品有許多已被翻譯進中文世界,成為我多年來反復研讀的對象。在學術成長的不同節點上有幸與這些經典作品相遇,成就一段非常美好的閱讀歲月。
對英美證據法初學者來說,達馬斯卡是一個很好的向導
2006年我開始研習證據法的時候,國內證據法學的主要作品還是比較學院化的教科書或者是非常技術化的案例分析。達馬斯卡的系列作品的譯介代表著證據法研究的一種新的學術取向。作為比較程序法的著名學者,達馬斯卡的經典作品《司法和國家權力的多種面孔》將不同類型的司法制度與國家權力結構和制度安排聯系在一起,將千差萬別的事實認定方式背后的政治社會等復雜因素生動呈現出來。在這本書的基礎上,達馬斯卡的《漂移的證據法》則是一次專注于比較證據法的知識探險。作為學術中年才移居美國的大陸法系學者,達馬斯卡以外來者的眼光審視英美證據法,以大陸法系為背景來呈現英美證據法的基本特征,將英美證據法的支撐性基礎建立在三個程序性支柱上。這三個程序性支柱分別是相互分離的審判法庭、集中型的訴訟程序以及對抗式的訴訟制度。如果對英美證據法研究傳統稍加了解,就大體知道達馬斯卡對英美證據法的程序性解讀其實是對從塞耶、威格摩爾、摩根等就業已開始的有關“英美證據法之程序性基礎到底是什么”的爭論的一個延續。達馬斯卡沒有簡單在“陪審團之子”還是在“對抗制的產物”之間進行站隊,而是在傳統研究的基礎上對于程序表象做進一步的分析,將證據法的多個程序面相的復雜樣態進行整體性的揭示,并在此基礎上分析英美證據法未來的基本走向。因此,對于英美證據法的初學者來說,達馬斯卡是一個很好的向導,他用娓娓道來的口吻,從整體上審視英美證據法并一一介紹支撐英美證據法的程序性支柱。這讓懵懂的初學者在開始進入英美證據法這座大廈之前便對其有一個整體性的宏觀印象。
特文寧從內部視角對英美證據法的整體理論框架進行了充分探討
當初學者走進英美證據法的時候,很容易迷失在英美證據法的復雜體系當中。一方面,極具特色的話語體系會設置很多理解上的障礙,證據的實質性、相關性、可采性、分量、傳聞、品性、意見等自成體系的學術話語很容易讓初學者陷入概念紛爭的泥沼之中(比如相關性這一范疇下,還可以分離出邏輯相關性、法律相關性、附條件的相關性等子概念范疇)。另一方面,作為證據法核心部分的英美證據規則看起來就像多個毫不相關的證據規則組成的零散組合。傳聞證據規則、意見證據規則、品性證據規則、最佳證據規則等系列規則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組成一個我們稱之為“證據法”的部門法,這成為許多外來者理解英美證據法的謎題。英國證據理論的大家威廉·特文寧教授的出現拯救了這些迷失在英美證據法叢林當中的外來者。特文寧對證據法的理論貢獻主要體現在兩本證據理論著作中。其中,《證據理論:邊沁與威格摩爾》一書是特文寧整理英美證據法理論傳統的一個初步成果總結,對邊沁和威格摩爾的證據法思想體系進行非常系統的梳理和總結!斗此甲C據》則是特文寧證據理論的集大成之作,代表著其數十年來在證據理論領域辛勤耕耘的精華。如果說達馬斯卡是以一個外部審視者的視角來審視英美證據法,特文寧則是從內部的視角對英美證據法的前世今生和整體理論框架進行了非常充分的探討。
《反思證據》全書以“反思證據”為主題,以反思為基本姿態對涉及證據、證明與事實認定的一系列最基本問題作出了最具根本性的探討和思考。這些思考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部分:(1)英美證據法理論傳統的清理與總結。通過對16世紀到20世紀英美證據法主要學者證據法思想和懷疑論傳統正反兩條主線的梳理,特文寧提煉出了英美證據法的理性主義傳統這一理論框架。如今這一理論框架已為兩大法系證據法學者們所廣泛接受和應用,成為進一步研究證據法的一個基礎性框架。(2)英美證據法基本范疇的理論闡釋。對英美證據法的研究傳統上一直更多注重于證據法內部制度細節的討論,而對其獨特范疇的整體性理論闡述還相對比較少見。特文寧在本書中對英美證據法的內在基本結構進行富有啟發性的理論闡述,令英美法系的局外人可以更為宏觀和準確地把握英美證據法。這一點對于我們當前借鑒英美證據法的時代背景下顯得尤其重要。(3)敘事在案件事實認定中的角色。有關法律人的敘事如何展開、敘事在事實認定過程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敘事與論證之間是什么關系等等這些以往為證據法學者幾乎完全忽略的問題在本書當中得到了認真的對待。(4)證據與證明的法學教育問題。在傳統法學院教育當中,證據的組織、分析和評價等事實認定問題被認為是無需講授也無法講授的常識性問題,對這方面知識的講授幾乎是完全缺席的。特文寧在本書中大聲疾呼要在法學教育中“認真對待事實”,并且根據自己和其他人的講授經驗提出了一個初步方案。(5)跨學科視野下證據問題研究的基本框架。與許多傳統證據法學家相比,特文寧將證據問題放在更為宏大的一般性層面來審視,將證據問題視為多學科交叉研究的一個主題。為了使多學科交叉研究得以可能,特文寧提出了“訴訟中信息”(IL)這樣一個基本框架來取代傳統的“證據、證明與事實認定”(EPF)框架。
艾倫的著作為更深入理解證據法制度細節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讀本
理解了英美證據法的整體制度框架之后,當我們要更為深入理解證據法的制度細節及其基本運作原理的時候,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威格摩爾講座教授羅納德·艾倫教授等所著的《證據法:文本、問題和案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讀本。在美國眾多的證據法教科書當中,這本教科書以體系清晰、思想深刻而著稱,全書以相關性和可采性為靈魂主線,以美國聯邦統一證據規則作為主體架構,通過一個個案例將英美證據法的技術理性和人文關懷很好地熔鑄在一起,為我們理解英美證據法制度細節和運作機理打開了一扇窗口。
當然,艾倫教授對中國證據法的貢獻絕不僅僅只是一本教科書。作為中國教育部外籍長江學者和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艾倫先后20多次來到中國講學,參與了中國刑事證據法學學科建設。艾倫教授來華所作講座的精華被編譯成《艾倫教授論證據法(上)》,成為理解英美證據法和中國證據法的一個重要文本。艾倫向中國學界不遺余力地介紹證據法在法治國家建設當中的奠基性意義,提出準確的事實認定是實體法所確立權利義務的前提性條件。同時,向我們展示了國際證據法學界的最前沿的一系列討論,比如像相關性作為證據之根本屬性的意義,事實認定是一個經驗推論的過程,司法證明過程的性質與最佳解釋推論等?梢哉f,艾倫教授是近二十年來中國證據法學科建設的重要的域外守望者。
。ㄗ髡邽橹袊ù髮W證據科學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