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市域在國家治理體系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地位,作為新時代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突破口和切入點,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探索既是防范化解影響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的重大風險應對的準備,也是開創平安中國建設新局面的重大決策行動,更是“中國之治”鮮明實踐特色的集中展示。
鮮明的中國特色
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之義,是嶄新的時代命題。研究部署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要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化解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基礎環節薄弱的矛盾,要著眼當前涉疫情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復工復產,做好社會治理層面的“六穩”“六保”工作,營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和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從而不斷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既是社會治理創新的試驗田,也是一項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它綜合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治理變遷、治理路徑轉型與社會秩序構建的內容,首次以開展市域社會治理試點為抓手,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的社會治理“新模式”,這也是市域治理的最大亮點之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治理之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是我國基層社會治理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有效機制。近年來,為順應時代潮流,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變化,緊緊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牢牢把握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總要求,以防范化解市域重大風險為著力點,以增強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落腳點,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的市域社會治理新模式,勢在必行。同時,把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單獨來抓,這在世界國家治理、社會治理歷史中尚屬首次,它也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原創性智慧。
從形式上講,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已經全面鋪開,將各類隱患預警早、處置好、控制住,是防范潛在問題變成現實風險、區域性風險釀成全局性風險的關鍵環節。全國第一批、第二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要準確把握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的新要求新目標新任務,大力推進市域社會治理工作創新,著力完善治理體系,更新治理方式,提高治理效能,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再上新臺階。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復雜、多維、超越傳統的變化,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是億萬中國人民共同意志的凝結,是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關鍵,也是“中國之治”深厚底蘊的彰顯。市域治理試點工作重點、系統整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社會治理規范,汲取了改革開放以來優秀治理文化,彰顯了“中國之治”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實施好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也是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戰略布局的最新成果,也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表明了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與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有機統一。
堅定的實踐要求
市域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之一。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是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關鍵一環,是新時代社會治理現代化理論的凝練和升華。可以說,它直接關系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頂層設計的落實落地,直接關系到市域社會的和諧穩定,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創新市域社會治理方式手段,應發揮政治引領作用。把政治引領貫穿于社會治理全過程、各方面,不斷夯實市域社會治理共同思想基礎。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是實施好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的必然要求,也是確保市域社會治理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保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發揮人民的創造力,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在市域社會治理中始終做到為了群眾、相信群眾、引導群眾,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堅持系統思維,將社會治理放到市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謀劃,統籌城鄉社會治理、統籌各項任務,增強社會治理的整體性和協同性。堅持依法治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解市域社會治理難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共同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才能在實踐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社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注重聯動融合、開放共治,遵循治理規律、把握時代特征,善于運用先進理念、科學態度、專業方法、精細標準提升治理效能,才有利于建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市域社會治理共同體。
市域治理現代化作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體系的一部分,其生命力在于以科學的方法實施。中國的社會治理實踐歷程告訴我們,開展試點、示范引領是一條重要的經驗。解剖一只麻雀,可以看清弄懂內部結構;搞好一個試點,能夠推動全局工作提供有效方案。這就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為戰略抓手,發揮其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前線指揮部”作用,見微知著、以點帶面,通過探索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現路徑和實現形式,要真正做到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將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實現法律規章、社會治理效果的有機統一。
顯著的時代精神
“中國之治”成形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必然體現當前階段的時代精神和發展要求。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經濟社會生活中各種利益關系不斷變化,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新情況新問題。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本地實際,堅持問題導向,以解決市域內影響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的突出問題為著力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法治化為根本途徑,以新技術、新應用、智能化建設為重要手段,適應技術發展進步新需要,在新的試點探索實踐基礎上,提高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推動深化平安建設不斷完善和發展。大數據時代的市域治理,要重視數據隱私、網絡虛擬財產權利的保護;細化網絡侵權責任;回應信息化時代、數字化時代對社會治理的新要求。當前,科技日新月異,數字生活使人民群眾的需求多元化、訴求多樣化、利益多元化、思想觀念活躍化,因此,要引導輿論、凝聚共識,對新形勢、新問題進行規范和治理,為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為“中國之治”展現鮮明的時代特征。
隨著市域治理試點探索的全面展開,必將從社會治理現代化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等方面,來豐富和發展“中國之治”的內涵,闡釋其背后的學理、哲理、道理。這實質上也是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社會治理現代化模式、怎樣堅持和發展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現代化之路理論與實踐問題的回答。因此,從“市域之治”到“中國之治”的實踐探索,意義重大。
不變的為民情懷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以人民為中心要求通過改善民生與創新社會治理,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近百年的時間里,它變的是黨在不同階段的目標任務,不變的是黨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為民情懷。市域治理通過細化和完善各項與人民群眾緊密相關的社會治安、矛盾糾紛、公共安全、社區服務、社會風險等真正成了人民群眾“社會生活的平安閥”“矛盾糾紛化解的指揮部”,它以健全的制度、完善的治理體系保障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夯實人民群眾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根基。
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指引具體劃分為治理體制現代化、工作布局現代化、治理方式現代化3個板塊、16個重點任務、38個分解任務、87個基本要求。可以說,市域治理現代化試點的過程也是一次群眾路線的生動再實踐過程,它是一項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推動平安中國建設邁上新臺階,為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夯實基礎的偉大工程。作為中國之治、中國奇跡、中國效率、中國方案,它為世界貢獻智慧,也必將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和信任。
(作者系中國法學會法治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政法大學城市發展與治理研究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