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是國民經濟賴以循環的樞紐。消費狀況直接關系到全面建設現代化新發展階段我國民生福祉水平的提升。五中全會《建議》在闡述構建新發展格局時,十分強調“全面促進消費”!叭娲龠M消費”,核心是“促進”,關鍵在“全面”!按龠M”就需要動力,“全面”就要匯聚各種動力。那么,哪些動力是可以而且必須擰成一股繩從而形成“動力群”呢?
擴大消費品生產的動力。促進消費首先必須擁有豐富多彩、優質有益的消費品,而圍繞人民群眾對基本現代化生活的向往,滿足人民群眾對個性化、多樣化、高品質消費的需求,唯有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方能實現。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進入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影響下,國際需求銳減、全球市場萎縮、世界經濟低迷,經濟全球化遭遇空前逆流,我國也出現了消費不足和出口受阻等困難局面。經過全黨全國人民的艱苦努力,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呈現穩定轉好態勢,前三季度實現了正增長,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0.7%。然而,這畢竟還是一種低水平的復蘇,與往年的經濟增速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我國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大對制造業和服務業企業的支持力度,堅持以增強科技自立自強創新能力為核心,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安全性和競爭力。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動力。分配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一個中間環節,分配影響消費。要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堅持經濟發展的就業導向,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促進充分就業,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要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人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優化收入分配結構,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不斷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特別要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要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作為重要政策目標,健全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擴大人力資本投入,使更多普通勞動者通過自身努力進入中等收入群體。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程度,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還要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
確保流通暢通無阻的動力。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流通效率和生產效率同等重要,是提高國民經濟總體運行效率的重要方面,F代流通體系是能夠高效銜接從生產、分配到消費各個環節的“大動脈”,是連接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大門戶”,能夠在更大范圍內擴大交易范圍,推動分工深化,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財富創造。因此,無論內循環還是外循環,都離不開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現代流通體系,關鍵是要打通堵點痛點、清除障礙,首先著力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形成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優化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通道布局,增強高鐵貨運和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使生產、分配、消費更多地依托國內市場,完善供需互促、產銷并進的良性循環,激勵市場公平公開公正競爭。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塑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流通企業,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加強標準化建設和綠色發展。
增強消費自身的基礎性動力。在生產關系“四環節”中,消費既是終點也是新起點。消費是生產的先導,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等消費就是巨大的生產動力!跋M生產著生產!贝髧洕膬瀯菥褪莾炔靠裳h。近年來,內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總體走高,2019年達到89%,其中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7.8%,連續6年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發揮了“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不過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別是發達國家水平。要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要以質量品牌為重點,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鼓勵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發展,開拓城鄉消費市場。要以強化市場科學監管為重點,塑造干凈透明、活力高效的消費環境,不斷滿足消費升級對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
拓展投資與開放空間的動力。長期以來,我國的“三駕馬車”是投資、出口、消費,經過十八大以來的持續艱苦調整,已經轉變為消費、投資、出口。強調促進消費并不排斥投資,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必須拓展投資空間。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著力優化投資結構,保持產業結構與消費結構的良性互動。緊緊抓住重大工程項目包括“兩新一重”加大投資的機遇,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市政工程、農業農村、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公共衛生、物資儲備、防災減災、民生保障等領域的短板,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要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要堅定地拓展開放空間,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一如既往地以合作胸懷對待外貿外資。
作者:江蘇省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研究員、江蘇省委黨校經濟學教授 儲東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