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刻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時代價值和傳承理念,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富有思想深度、歷史厚度和理論高度,闡明了新時代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立場,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轉化的基本方針,運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承載的智慧和力量的重大意義。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的要義精髓,準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和時代意蘊,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應有之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币刈≈腥A民族的命脈,首先要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以其強大的生命力綿延至今,在長期的生活生產實踐中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所蘊含的精神、價值、追求、理念等歷經數千年的淬煉洗禮和傳承,成為中華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底色、最厚重的基因圖譜、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獨特的民族氣節,對激勵中華兒女抵抗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都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其次是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新形勢下我們黨對待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和基本方針,其內涵是要在鑒別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時代條件和實際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改造和發展,不斷激活其生命力,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使其注入時代內涵與精神,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不斷豐富人們精神世界的同時,成為不斷推動國家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力量。新時代,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緊密統一起來,既喚醒中華文化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又賦予其時代靈魂,推動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鑄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輝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這充分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家治理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能量源。從生態治理來看,中華文化中的“天人和諧”精神,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思想來源,更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文化根基。建設美麗中國,既是對社會發展規律的遵循,也是“天人和諧”思想在生態治理和發展方式上的文化表達。從社會治理來看,中華文化強調家國同構,“家”和“國”是命運攸關的共同體,治好小家才能治好國之大家,才能實現國家的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家國情懷以一種普遍的社會意識支配人的心理結構、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在當今社會發揮著精神給養的重要作用,對中華民族的命運前途和未來走向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從政治治理來看,中華文化蘊含著“人才”與“天下治”的辯證關系,強調人才對于安邦定國的關鍵作用。我們要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深度挖掘其中蘊含的治國理政智慧,以文化的力量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堅實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中國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層次豐富,意涵寬廣,增強了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以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思想,在當今社會仍然散發著新的時代魅力,并逐漸被西方文化學習借鑒。從地域分布上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對中原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東北文化、嶺南文化等揚棄的基礎上形成的,不同的地域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整體。從創造主體上講,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表現出極強的文化包容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取了各民族在長期生產實踐中所創造并延續的獨具風格的民族文化,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相互交融、兼容并蓄,成為一個文化共同體,從而強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既指向歷史也指向現實。指向歷史的文化自信,即珍視我們擁有的優秀傳統文化,科學發掘其中穿越時空的當代價值;指向現實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實現文化的繼承創新,從中國國情出發,研究中國問題,建構中國話語體系,形成能夠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國思想”“中國主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寶貴的文化遺產,讓優秀傳統文化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步伐歷久彌新再現輝煌,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時代使命。
作者:吉林師范大學 張洪峰
。ū疚南导质∩鐣茖W基金項目“文化自信與中國道路關系研究” [2019wt1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