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需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這是我們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布局。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就“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聽取意見并發表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深刻闡明了加快科技創新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和科技創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重大作用,深刻分析了科技創新在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中的關鍵性地位,作出了堅持“四個面向”的重大戰略部署,在歷史發展的關鍵節點為“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一個時期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提供了行動指南。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內涵要義,牢牢把握科技創新發展的正確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大論斷,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為新時代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科技創新發展擘畫了藍圖。我們必須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核心要義和豐富內涵,貫徹到科技工作方方面面。
“四個需要”“兩個更加需要”的重要論斷,充分凸顯了科技創新在新時代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構建新發展格局、順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需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這“四個需要”“兩個更加需要”,是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國內外發展變化大勢,科學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作出的重要論斷。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要把握好歷史大變局的趨勢和機遇,找準發展領域、發展重點、發展路徑、發展方法,向科技創新要方法、要答案,歷來是重要而關鍵的選擇。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科技創新成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關鍵變量”,只有科技發展的主動才能贏得國家發展的主動,要把科技的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滲透性、擴散性特點,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第一動力作用,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新的成長空間、關鍵著力點和重要支撐,為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國家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從堅持“三個面向”到堅持“四個面向”的重要論斷,充分凸顯了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為民情懷。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的“三個面向”要求,在這次科學家座談會上增加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確立了“四個面向”的戰略方向,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集中體現。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我們更加深刻體會到科技創新在公共衛生應急防控、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中的重要作用。面向未來,必須強化改善民生福祉的導向,有效解決民生科技發展的關鍵問題,構筑強大的公共衛生科技創新體系能力,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六項重大任務部署,明確了新時代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的著力點和突破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加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依靠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加強國際科技合作。這六項重大任務部署,涉及科技創新發展全局,體現了滿足當前緊迫需求與面向長遠布局的有機統一,體現了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與系統提升體系化能力的有機統一,體現了立足自我發展與堅持全球視野的有機統一。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強化科技創新的統籌布局,推動戰略力量有效整合,完善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人才隊伍的能力素質,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深化國際科技合作,有效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關鍵問題。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明確了科技界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強化國家使命擔當、勇攀科技高峰的正確價值導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并對廣大科技工作者踐行科學家精神提出殷切希望。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蘊含著強烈的愛國情懷和創新濟民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蘊含著尊重科學研究規律、敢于創新創造的雄心壯志。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是科技界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國家和民族復興偉業的價值指引,必將凝聚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強大精神動力。
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方向,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支撐引領能力不斷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充分肯定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的重要進展,強調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近年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以改革驅動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我國科技實力不斷增強,為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夯實了基礎。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原創導向的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能力明顯提高。突出“從0到1”的基礎研究,堅持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強化從產業發展和民生改善中凝練科學問題,推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系統性改革,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2019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達到1335.6億元,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首次突破6%。建設了一批基礎數學中心和應用數學中心,在量子通信、鐵基超導、納米、干細胞、腦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成果。
面向經濟主戰場,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和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成果轉化,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移動通信、高速鐵路、大飛機、高端裝備等產業實現快速發展,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太陽能光伏、風電等產業技術水平快速提升。建設布局11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21家國家自創區和169家國家高新區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2019年國家高新區企業R&D經費支出占全國企業R&D經費支出的50%,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占全國的37.5%。2019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邁上2萬億元臺階?苿摪迳鲜锌萍计髽I已超過170家,總市值近3萬億元。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在戰略必爭領域增強發展主動權。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衛星導航、深海探測、資源勘探、超級計算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一批重大戰略性產品,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和平臺,推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邁出新步伐。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散裂中子源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使用,打造科技創新的“國之重器”能力不斷提升。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應急科研攻關能力和增進民生福祉的作用充分顯現。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科技部牽頭會同有關部門組建了跨部門科研攻關組,迅速進入“戰時狀態”,以實戰應用為導向,聚焦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5大主攻方向,組織全國優勢力量開展科技攻關,在藥物、疫苗、檢測試劑等方面取得一批務實管用成果,為疫情防控取得全國重大戰略成果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為全球抗疫作出積極貢獻。
2019年,我國R&D經費投入達2.21萬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23%。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報告顯示,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是唯一躋身前15位的發展中國家。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國科技發展水平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基礎研究能力比較薄弱,關鍵核心技術短板突出,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國際一流的領軍人才匱乏,科技體制機制和創新生態建設還有待完善。我們必須加強科技力量統籌,努力補齊短板,夯實創新根基,加快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創新發展新路徑。
強化使命擔當,努力開創科技創新發展新篇章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是當前科技工作的重大任務,全國科技界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要進一步增強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立足“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落實新發展理念,圍繞高質量發展、改善民生福祉和保障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
一是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加快推進關鍵領域科技攻關,加快啟動實施一批重大科技任務,加強公共衛生、重大災害等應急科研能力建設,提供更多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滿足民生改善的緊迫需求。
二是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推動科技創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隊伍、基地平臺進一步體系化、協同化。建立“頂層目標牽引、重大任務帶動、基礎能力支撐”的科技組織模式,完善重大科技任務組織實施機制,積極推進“揭榜掛帥”等試點,完善顛覆性技術創新的遴選和支持機制,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的體系化能力。
三是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探索前沿性、原創性科學問題發現和提出機制,構建從國家安全、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的實踐中凝練基礎科學問題的機制,以應用研究帶動基礎研究,穩定支持冷門學科、基礎學科研究。拓展基礎研究投入渠道,引導鼓勵企業、社會資本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
四是建設高水平科技人才隊伍,圍繞重要學科領域和創新方向完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發現機制,在重大科技攻關實踐中培育鍛煉一批青年科技人才。構建國際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環境,形成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培養和引進制度體系。
五是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謀劃設計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提出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的硬招實招。加快推進以國家使命為導向的現代科研院所改革,完善充分激發科技人員創造性的科研管理方式,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定權。
六是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與世界主要創新國家開展多層次、廣領域科技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和構建多邊科技合作機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拓展民間科技合作的領域和空間。聚焦事關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鼓勵支持各國科學家共同開展研究,務實推進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領域國際科技合作。
七是推動科技界作風學風轉變,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宣傳優秀科技工作者的典型事跡。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堅決破除“四唯”不良導向。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科技領域不端行為,及時向社會公開,切實凈化學術環境,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濃厚氛圍,厚植創新文化土壤。
作者: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部長 王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