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馬克思的正義概念之爭,是當代西方馬克思研究中的重要一頁。馬克思本人對于正義問題的討論是相對分散和較為含混的。雖然伍德和胡薩米站在截然相反的兩個立場上,但是卻提供了對于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思路。伍德通過對馬克思文本的分析,得出了“馬克思并不認為資本主義是不正義”這一反直覺的結論。胡薩米意識到正義的評價問題不但與生產方式相關,同時也與階級利益相關。而他斷定馬克思提出兩種分配模式,必然是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來批判資本主義的,所以資本主義是不正義的。布坎南、杰拉斯、尼爾森、漢考克等學者提供了對這場爭論的解讀,以及對于馬克思與正義這一問題新的分析路徑。這些方法涉及馬克思理論當中的若干核心理論,比如異化、勞動價值理論等。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的批判是一種激進和徹底的批判。在討論正義、權利等道德理論關注的內容時,馬克思本人毫無疑問也是具有特定傾向的,但是馬克思的批判本身并不是一種道德的批判。在解讀馬克思的理論時,必須堅持的是馬克思理論的系統性和整體性。
關鍵詞:正義 生產關系 馬克思 伍德 胡薩米
正義問題是一個與社會科學各個學科都有關聯的根本性問題。根據不同的理論基礎,產生了不同的正義概念以及正義理論。馬克思對于正義問題的探討散見于其著作的部分段落當中。在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中,一般認為馬克思對正義等道德問題持拒斥態度。但是由于馬克思的理論對資本主義極具批判力,所以反省馬克思對正義的態度都是十分重要的。艾倫伍德和齊雅德·胡薩米關于“馬克思是否批判資本主義為不正義”這一問題的爭論,完整的呈現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在這一問題上的態度與立場。在艾倫·布坎南、G·麥卡錫、凱·尼爾森、諾曼·杰拉斯、羅杰·漢考克、威廉·麥克布萊德等學者的推動下,對馬克思和正義的討論也逐步走向深入,并且提供給我們諸多有價值的理論資源和論證。
本文章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簡述現伍德的描述性正義觀;第二部分簡述胡薩米的分配正義觀;第三部分將論述參與這場討論的主要學者的觀點以及對這場爭論的解讀;第四部分通過其他學者的側面解讀來展現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最后一部分為結論。
一、伍德與描述性正義
關于馬克思主義正義概念及其它問題的爭論,緣起于艾倫·伍德和齊雅德·胡塞米之間的爭論。1972年伍德發表了《馬克思主義對正義的批判》一文。其文章中,對于馬克思是否批判資本主義為不正義,進行了詳細的論證。
伍德認為,人們在對馬克思的《資本論》進行閱讀時,必然會認為馬克思所描述的社會是一個不公正的社會。貧富分化嚴重,資本家通過剝削偷竊了原本屬于勞動者的財富。所以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剖析本質上就是對這種不公的譴責。但是伍德同時也認為,如果我們摒棄這種出于本能的理論見解,深入閱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就會發現他們并沒有將資本主義及其生產方式定義為“不正義”。雖然有其它社會主義學者就資本主義的不正義有過明確的反對,但是“對于馬克思而言,無論資本主義可能是什么,它似乎都不是不正義的。”伍德關注的重點在于:第一,馬克思為什么會持有這樣一種觀點;第二,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嚴肅的對待了正義的問題,但是他們持上述觀點所依賴的是哪一種“正義”概念。伍德認為馬克思對正義的批判,目的在于防止正義在意識形態領域被普遍化和濫用。
(一)作為基礎概念的“社會”
馬克思和恩格斯視正義概念為一種法權概念或者法定概念,是一個與法律和享有權利直接關聯的概念。并且以此成為“各社會中基本的、有機的、統治的、最高主權的原則……用來衡量一切人類行為的標準……在任何沖突下人們雖訴諸的最高裁判官”。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伍德認為這是西方傳統的社會概念所導致的,在這種傳統下,社會是一個政治實體框架,所有人的行為和活動都被納入到這個框架之中,受到法律和政治過程的影響。而建立一個理想的政治國家,就必須通過法律或者其它政治活動來調節人們的生活與行為。在這種語境下,個人與國家是緊密聯系的,其紐帶就是法律和權利。所以正義概念就被“當作社會原則和所有社會行為的最高標準”。
伍德在分析馬克思對正義的批判之前,首先論述了馬克思關于社會的概念。因為傳統西方的正義概念是與社會和個體聯系在一起的。伍德認為馬克思的將人類社會視為一個“自然事實”,人類與動物的區別在于生產必需的生活資料。人類勞動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并由此目的來支配自然界。這種改變外界環境的方法和能力,稱之為“生產力”,而人與人之間的由此產生的關系稱之為生產關系。“人類的生產活動,是一個由諸多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因素組成的復雜的歷史過程,盡管人類的需要、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在此過程中是決定性的,但是它們之間絕非孤立。”在此基礎上,人類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就會形成相應的行動體系。但是,伍德明確反對將馬克思的上述理論簡單的總結為“經濟決定論”,他認為馬克思的本意并不是將社會關系中的生產關系抽離出來,并將其作為一個決定性的要素,而是說人類的社會關系形態都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形式,并且應當在生產過程中去看待和分析。
對于馬克思而言,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情況應該被歸結為生產方式,而不是國家或者政治社會。作為政治形態和法律體系的上層建筑,必須建立在特定的生產方式之上,調節生產關系和個體的行為。同時這些規則體系也“‘反射’或‘反映’它們所調節的生產性的社會生活!彼晕榈抡J為理解馬克思生產關系理論的方式,應當是將社會、政治結構與生產之間的聯系揭示出來,而不是簡單的將法律或者政治結構還原為經濟事實。馬克思的社會概念是對黑爾格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地位的一種轉變,國家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市民社會生活的過程。在伍德看來,馬克思對現實持一種“非道德”的態度。國家沒有能力從外部支配生產方式,或者決定生產方式的形式。國家只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是特定生產方式的表現。并且,“只有在社會生活其它因素與它們的恰當聯系中看待它們,并在現行的生產方式中把握它們的作用時,才能得到合理地理解!
(二)看待“正義”概念的語境
在上述的社會概念下,作為合理性評價的“法權”概念,在馬克思看來就不再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了。伍德認為馬克思并沒有直接提供關于正義或者權利的概念。其原因不在于馬克思所持的對待道德問題的態度,而是因為馬克思認為法權的正義概念是片面和次要的,無法完整呈現現實。在商品的交換所訂立的契約中,國家法律提供僅僅是形式,而不是實質內容!斑@個內容只要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相一致,就是正義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義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奴隸制是非正義的;在商品質量上弄虛作假也是非正義的!蔽榈抡J為馬克思這樣的陳述可以從側面說明馬克思對于正義問題的觀點。
第一,馬克思看待正義概念是存在特定語境的。正義一詞必須在特定的生產方式中討論才是有意義的。其合理性和有效性要根據現實中,占據統治地位的生產力方式來考察。如果國家通過法權的正義或權利概念來為自己的存在提供合理性支持,并將其轉化為理性原則,那么這將是一種“扭曲而神秘化的方式”。所以在伍德看來,馬克思只是將正義這個概念看作在特定生產方式下為其服務的合理性依據。而不是要對其進行超出法權概念的解讀。
第二,伍德認為正義并不是“人類理性抽象地衡量人類的行為、制度或其它社會事實的標準!笔褂谜x一詞必須存在時間維度。伍德援引亞里士多德關于奴隸制和高利貸的表述,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對比。在奴隸社會買賣奴隸是正義的,但是高利貸行為是不正義的。評判二者的標準是當時的生產方式。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奴役行為是不正義的,但是取利行為確實完全正當的。
第三,在正義與現實的先后關系上,并不是抽象正義原則引導現實,而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生產方式對正義提出了要求。評價制度是否正義的關鍵,是看它是否符合具體的生產方式,以及在其中的作用。而不是使用虛擬或宣稱具有普世意義的正義原則。因為如果正義原則沒有應用于具體的現實中,那么在馬克思看來就是空洞且毫無意義的。
第四,伍德認為馬克思評判制度是否正義不是依據其結果。馬克思認為先前的各種生產方式都會經歷發展并最終消解。如果以結果來評判,那么這些馬克思認為正義的契約制度就促使了其所在生產方式的崩潰。但是,“對馬克思來說,交易之所以正義,是因為它在整個生產方式中所起的作用,而不是因為它給整個生產方式所帶來的結果!
(三)資本主義是“正義”的
伍德隨后轉向了關鍵的一個問題:馬克思是否認為資本主義是不正義的?有眾多的理論家認為資本主義中,勞動者與資本家之間的商品交換是不平等的,所以資本主義在本質上是不正義的。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的勞動并不能簡單的使用商品來衡量。人類勞動是腦力和體力的創造性使用!八麖墓と四抢镔徺I的不是工人的產品,而是馬克思所說的‘勞動力’。工資所購買到的就是這種作為商品的能力!眲趧恿Φ膬r值并不能簡單的以工資來計算。其本質取決于社會所需要的東西,與生產力的水平、生產關系的狀態密切相關?梢栽u價勞動力價值的高或低,但是無法使用正義或者不正義來評價。
另外一個方面,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生產力的形式與生產資料相分離,所以如果社會建立的基礎是個人所有權,每個人都有屬于自身的生產資料的話,那么就根本不會存在剩余價值。由此,對于剩余價值的壓榨也就無從談起。“在資本主義生產中,交易的正義性依賴于如下事實,即這些交易來自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并且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整體而言,它們是充分的、適合的。在個人所有權制度中,以勞動為基礎的所有權之所以正義,是因為這些權利適應了擁有各自生產資料的個體生產之間的生產關系。那么。出于同樣的原因,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這些財產權的翻轉同樣也是正義的!边@就說明了資本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勞動力被當做商品來進行交易,進而才產生了剩余價值。在馬克思看來,無論工人所的得到工資多少,都完全不會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實質的變化。經濟關系與生產方式不是由法權概念來調節的,而是相反的,生產方式決定了法權關系。馬克思的正義概念或觀念是建立在他社會觀的基礎之上的。并不簡單的是“正義”這一概念的界定。所以伍德認為資本主義是否應該被定義為不正義的,僅僅是一個關于語詞的爭議。對于資源的分配受制于生產方式,而不是可以任由政治或道德來改變的。對于剩余價值的偶發性剝也一樣體現了一般性剝奪的特點。如果建議停止對工人剩余價值的剝削,那對于資本主義來講將是“最直接、最明確的不正義!币驗檫@種提議嚴重的侵犯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核心法權——財產權。上層建筑是建立在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基礎上。所以只有生產方式發生變革,相應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才會發生變化。否則任何“試圖推行完全革命化的正義的努力都將是非理性的、徒勞的”。伍德認為如果有人以不正義為理由,要求資本家停止剝削行為,那將是一種缺乏足夠理性論證的行為,因為這種行為沒有理論、實踐和歷史的依據。
伍德認為馬克思斷然否認資本主義的不正義性,不存在某種程度上的策略考量。馬克思始終認為如果不對生產方式進行徹底的改造,無產階級是不會滿足自身的處境。伍德的觀點是,馬克思所真正擔心的,是包括工人在內的無產階級從根本上接受了這種改造的理論和看法,會延遲這樣的變革過程,從而導致更多的痛苦。
所以,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的核心,并不是要證明資本主義的不正義,而是要呈現一整套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綜合理論。伍德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使得很多人認為他是基于資本主義的不正義性而批判。這種觀點在伍德看來是有失偏頗的。伍德認為在資本家對勞動者剝削這個問題上,本質并不是正義與否,而是說這個過程是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奴役。對于馬克思而言,奴役的本質在于它是一種對他人意志的占有。所以資本家對工人剩余價值的壓榨并不是一種“欺詐性的交換或經濟上的不正義,而是對工人的一種隱蔽支配!彼圆徽撋鐣谋硐笫侨绾巫杂傻,其背后隱藏的是實際奴役。資本主義的社會狀態并不比先前的社會狀態更加正義或不正義!霸隈R克思看來,對一種院子生產力的歷史局限性而出現的奴役關系進行譴責,這就好比因為有些疾病不能治愈就譴責醫學一樣是不合理的。”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徹底爆發之前,資本主義社會是不可能最終消亡的,但是這個矛盾卻可以孕育社會革命的最終到來。
二、胡薩米與分配正義
伍德的文章在發表之后,并沒有引來太多的關注,直到1978年齊雅德·胡薩米在《哲學與公共事務》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馬克思論分配正義》的文章,才開始了與伍德的交鋒。
胡薩米與伍德都關注到了一個共同的問題,即馬克思本人著作里,關于正義問題的直接探討很少。幾乎無法看到馬克思本人關于正義問題的明確觀點。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譴責是激烈和嚴厲的。所以胡薩米認為“他似乎就是因為資本主義的不正義而譴責它的!焙_米也提供了一些例證,以證明在《共產黨宣言》、《神圣家族》、《資本論》等著作中,馬克思所描述的是一個充滿不公與苦痛的社會。如果想通過這些描述來完成對馬克思關于正義之主見的分析,首先需要避免的是曲解馬克思的本意。
胡薩米認為伍德在解讀馬克思時犯了斷章取義的錯誤。所以胡薩米關注的重點是在“馬克思的理論框架內闡述資本主義的不正義問題”。他試圖呈現馬克思的本意,而不是評判這個立場的正確與否。胡薩米選擇的角度是馬克思在分配方面的理論資源。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有論證方面的策略性考慮。因為西方在探討正義問題時,主要側重于社會正義方面。而社會正義的主要內容就是對于分配的分析!胺峙湔x關注的是針對特定分配行為的道德評價。分配正義的標準尤其用來界定應該如何分配財富和收入,或是衡量實際分配行為在道德上是否值得推崇。”胡薩米認為馬克思在討論分配正義問題時,經常被引注的著作是《哥達綱領批判》,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分配模式分為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兩種。所以,如果要探究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態度,就首先要分析馬克思是否使用這兩種分配方式來衡量資本主義本身。在馬克思道德社會學的理論中,一個社會的道德必須和社會保持一致,所以胡薩米提出了以下兩個問題:第一,如果馬克思堅持自身的道德社會學觀點,即道德和社會保持一致,那么馬克思是否使用了無產階級提出的兩種分配模式來評價資本主義?第二,如果上述的一致性是毫無疑問的,那么馬克思是否隱含的適用了兩種分配模式來評判資本主義。回答這兩個問題的前提是,就是首先要知曉馬克思的道德社會學理論。
(一)“正義”概念的兩個基礎
在馬克思的理論中,上層建筑依賴于兩個基礎——生產方式與階級利益。每一種生產方式都有屬于自身的利益分配模型。同時,社會中的各個階級也會發展出自己的意識形態。這兩者的關系在于,統治階級會利用其優勢,將自己的意識形態發展為統治的意志形態,也會將符合自身利益的分配模式通過某些理論轉化為實踐過程中的意識形態!吧鐣姆峙浞绞娇梢杂梢粋不同于主流正義標準的標準來衡量。被剝削階級,如物產階級,就形成了一種不同于資產階級標準的正義概念,并對現行的生產資料分配和收入分配予以否定性評價。”這就是說,在一個社會中可以同時存在多種關于分配方式評價的標準,同時對其中一種的批判和評價是完全有可能的。
胡薩米認為在某一種生產方式下所產生的意識形態可以對其它生產方式下的分配方法進行評價。只不過這種意識形態并不會在所有的社會中實現,因為實現還要受制于客觀的條件。胡薩米也舉出了馬克思具有此意思的證據,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認為從共產主義社會的立場出發,先前的社會形態都是荒唐的。從而,胡薩米認為塔克和伍德并沒有注意到這個事實。因為他們沒有完整的分析出,上層建筑取決于生產方式和階級利益這兩個要素。他們認為對于某種制度的正義性評判只能依據此種于此種生產方式。“他們以為馬克思只是把規范同生產方式聯系在一起,可事實上,馬克思還把規范同生產方式內部的各個社會階級聯系在了一起。”在這里胡薩米認為在伍德的分析模式下,先前所有的社會形態都可以被評價為是正義的。但是伍德本人在之前已經用過專門的論述,認為他并沒有持一種相對主義的立場。胡薩米也由此指責伍德等人讓被壓迫的人民無法批評由于不公正的分配所導致的悲慘境地。
胡薩米就馬克思的道德社會學說提出兩點看法:第一,上層建筑的要素不具有附帶性!兜乱庵疽庾R形態》中表明了上層建筑會對經濟基礎產生作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是相互作用關系,這是辯證法的特定展現。胡薩米認為馬克思的理論賦予無產階級否定資本主義社會的能力,也將其轉化為革命的動力;第二,“雖然馬克思沒有明確處理理念、價值的社會起源與其真實性、有效性或道德可欲性之間的關系,但他的理論實踐卻沒有使這兩個問題陷入混亂,而是格外清晰。”由此胡薩米得出的結論是,馬克思的理論是具有一致性的,馬克思可以使用無產階級的評判標準來對資本主義進行考察。
(二)按勞分配與按需分配
胡薩米隨后轉向了分析馬克思的分配正義原則。在馬克思的理論中,社會主義社會的分配方式是按勞分配。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分配的對象并不是所有的社會產品。所以個體所分配到的所得并不一定完全等同于自身的勞動價值。但是馬克思并不認為這樣的分配方式是不正義的。因為被扣除分配的資源被用于擴大再生產;補充生產過程中的消耗;以及相關災害與危險的保險基金等等。而保險則分為社會性保險和無勞動能力保險兩個方面。分別用于教育等公共事務和對老人等弱勢群體的補助。這些資源未被分配本質上并不是一種不平等或者不正義,因為基金直接或間接的為勞動者所服務。
由此胡薩米認為第一階段的正義原則有兩個:“(1)平等權利或者待遇平等的行事原則;(2)依據勞動貢獻的比例而獲取報酬的實質原則。”這兩個原則并不是對不平等的一種一般理論化。馬克思認為階級差別是必須被消除的,所以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所有人都是勞動者,每個人是憑借自己的勞動付出來獲取報酬。這一點與資本主義社會中,通過生產資料所有者本身的身份來獲取利益。同時,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所有勞動者共同進行勞動,并且將產品或收益轉化為分配的收入和公共基金。公共基金則以各種形式重新服務于勞動者。在這一點上,也是完全有別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這些凈余額被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所擁有,并且將其用于能夠為他們牟利的方面。胡薩米認為,從另外一個側面也可以證明社會主義分配模式的優越性:“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者受到共振的對待,因為他所獲得的報酬與他所做的貢獻成比例;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者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因為他所獲得的報酬……與他所付出的勞動不成比例,至多只相當于勞動力的價值”。
馬克思對于社會主義的看法,可以明確表明社會主義的正義是值得追求的。由于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按需分配的模式需要物質的極大豐富,所以在理解社會主義社會按勞分配的過程中,需要明確馬克思對于正義和平等的態度。胡薩米認為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分配正義原則的目的,是要廢除私有財產權,肯定某些條件下的集體控制,并且消滅剝削。
(三)資本主義是不正義的
在上述的理論背景下,胡薩米呈現了一種可以使用社會主義分配正義原則來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的可能性。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通過剝削來榨取勞動者的剩余價值。而這些勞動價值是并沒有體現在勞動者所獲得報酬中。在表象上勞動者與資本家達成的契約是處于自愿的目的,但是實質上還是一種強制性的勞動模式。如果使用社會主義的分配正義理論來評價資本主義的現實,毫無疑問資本主義是與其相違背的。這種剩余價值在經過積累之后,就會形成資本家的資本,并且逐年增長。
資本主義經濟理論對于資本家所獲得“利益”予以理論上的美化,認為其是對監督管理、消費節省或是風險的回報。但是馬克思都予以明確的反駁。因為首先資本家和管理者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中后期是逐漸分離的,資本家并沒有以管理者的姿態出現,而是以生產資料所有者的身份獲取利益;第二,資本主義社會中,基于生產資料所有者的身份獲取利益本身就不需要資本家將降低自身的消費水準,資本家并不是以勞動的方式獲得收入,而是以剝削工人的方式獲得。所以這種辯護方式本身就拙劣的;第三,工人的就業并不能獲得保障,而資本家卻有足夠的資源去獲取勞動力。胡薩米認為在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資本主義都構成了對按勞分配的絕對侵犯。工人被剝奪了生產資料,所以只能通過出賣自身的勞動力來獲取生活必需品。胡薩米同時也認為伍德等人在引用馬克思相關言論的時候,曲解了馬克思諷刺的本意。
所以在胡薩米由此分析出,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不正義的原因在于,它不能在自身生產的可能范圍內滿足人們的需要,因而資本主義為了按需分配的原則,馬克思反對的不是技術基礎,不是生產力,而是運用它的社會方式,即生產的社會關系,尤其是占有和分配年產品的方式!蓖瑫r,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并不是人類的需求,而是更多的剩余價值。所以生產所產生的利潤并不是需要為基礎的,這就會產生需要與生產之間的過剩關系。在這個層面上,不論使用社會主義的分配正義原則還是共產主義的分配原則來衡量,資本主義都是不正義的。
胡薩米認為伍德對于馬克思的正義理論有極大的誤解。第一,法權概念并不是馬克思關注的重點,因為馬克思本人并沒有站在資本家的立場上來分析資本主義。法權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其所有者,也就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第二,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是不正義的,其根本的出發點是因為這種制度本質上是一種剝削制度。不論從按勞分配的角度還是按需分配的角度,資本主義都沒有滿足勞動者的需要。最重要的一點是資本主義的分配不正義與不平等和不自由想聯系:“工人被迫出賣他的勞動力和貢獻剩余勞動;社會成員沒有集體地、合理地控制公共事務,尤其是他們的生產制度。”
三、伍德——塔克命題
伍德與塔克在馬克思關于正義問題上持相對一致的立場,即馬克思并不認為資本主義是不正義的。塔克認為人們在對待馬克思的正義觀時,有一種相對幼稚的觀點。人們認為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是基于某些物質分配的正義理念。他們認為資本主義是不公正、不平等的,而馬克思發現了這一點,并且倡導分配的平等化。但是這種觀點是對馬克思的誤解!百Y本家的機器和土地的所有權是建立在、至少部分地建立在過去的剝削基礎之上,一些人為,這種的來說是不公正和不正義的,它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是一種剝削制度,因而是一種不正義的生產和分配制度”。塔克和伍德都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盡管根據資本主義的準則,雇傭勞動是完全正義的,但是難道就沒有一種抽象的正義概念能夠評判這種勞動的根本性不正義嗎?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明確地做出了否定的回答!眲P·尼爾森、諾曼·杰拉斯等學者對這場爭論有了進一步的討論,并提出了若干新型的解讀和分析。
(一)勞動價值
凱·尼爾森認為,勞動價值概念是伍德論述的一個出發點。“價值呈現在勞動創造的商品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勞動價值’是指呈現在勞動創造的商品中的價值除去耗費在生產這種商品上的勞動資料。”同時,尼爾森認為這個概念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相關聯。資本主義制度中,工人必然不會得到他們勞動的全部價值。資本家通過剩余價值剝削工人是一個事實。但是,如果將一個人不能獲得自己的勞動價值作為依據,并且建立財產權形式,以此為標準來論證制度的不正義,那么資本主義就無法被稱之為資本主義。
尼爾森認為上述的邏輯,按照伍德的標準來講,是可以被判定為正義的。但是“當我們反思剝削這一事實的時候,整個財產權制度連同它所適應的生產關系都是不正義的,是應該被推翻的!蹦釥柹J為,伍德的論證主要是基于對馬克思理論愿意的解讀。伍德的本質目的是要呈現馬克思的綜合性理論,認為即便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也沒有一個足夠“理性”的標準來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正義性進行評判。僅僅關注分配領域是不切合實際的,并且并未找準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的關鍵。尼爾森認為伍德是延以下路徑來論述的:雖然資本主義是一種充滿奴役的制度,但是對于資本主義的發展而言,這種奴役并不是不正義的。因為這是生產力發展的現實結果。如果社會主義者基于此對資本主義展開批判,那么也就是在批判社會的進步。社會的最終形態是無階級的共產主義,在這個世界中人們將不再需要正義原則和正義理論。在尼爾森看來,“在有些地方,馬克思并沒有下結論,而伍德則過度概括了他的基本觀點。在其它地方,我對馬克思的理解與伍德的理解是一致的!
(二)歷史唯物主義
雖然尼爾森對于塔克和伍德的上述理解并未有過多的反對。但是他對于伍德所稱的“資本主義剝削是正義的”展開了批判。胡薩米和加里·楊是始終反對伍德的觀點,而德里克·艾倫則為伍德和塔克進行了辯護。在尼爾森看來,論辯的雙方對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描述并沒有太大的爭議。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描述本身,使用一個通用的“正義”一詞,馬克思會認為資本主義是不正義的。但是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的批判并不是一種道德批判,所以使用道德語詞來還原馬克思的意思,就會顯得有失偏頗。如果道德的準則與社會形態相關聯,那么這種被稱之為意識形態的規范性判斷就無法存在理性的依據。同時,如果馬克思使用了社會主義的道德標準來批判資本主義,那么又會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
胡薩米認為馬克思的正義標準就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分配方式,即按勞分配模式和按需分配模式。雖然法權的概念是由生產方式所決定的,但是就歷史唯物主義而言,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存在互相作用的辯證關系。所以從馬克思的整體理論角度而言,胡薩米的解讀更加貼近于馬克思的原意。“經濟基礎需要上層建筑,法權關系能夠且確實反映了經濟關系;但也會認識到,經濟基礎需要上層建筑,而且法權關系能夠也的確影響到了經濟關系,盡管經濟關系是首要的”。
尼爾森強調,在馬克思的原文里,無產階級的分配方式、正義原則并不是關于意識形態的胡言亂語。根據馬克思的觀點,社會主義形態是發生在資本主義社會之后,也是共產主義的第一個形態。所以其中必然包含著諸多的弊病,而這都是邁向共產主義的陣痛。所以尼爾森也認為,如果要對馬克思的正義觀進行解讀,就必須避免對馬克思的歷史觀進行超出原本的解讀。
(三)道德主義與非道德主義
對于伍德而言,馬克思使用“正義”這樣的概念,只是意識形態的一種建構性策略。對于批判資本主義而言,馬克思本人還是使用了綜合性理論。所以馬克思的正義概念并沒有關于道德獨特解釋。而G·A·柯亨則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不正義展開的是道德批判,而且相當成功。伍德所講的馬克思的非道德主義,其本意并不是說通過對馬克思原文的解讀,得出資本主義種種罪惡是正當的這樣的論斷。對于馬克思而言,道德的功能是某一特定社會形態下,維持社會運轉的手段與秩序。馬克思和恩格斯都認為對社會制度的思考是極為重要的。但是同樣也要拒斥烏托邦式的思考,要揭露資本主義世界的真相。依照伍德觀點,傳統的正義概念在應用的層面上必然會主張正義原則在本質上是公正的,而馬克思本人并沒有這樣的理論意旨!榜R克思拒絕從一個公正或無私的立場來評價社會制度,且認為這樣做的整個工作是掉入了意識形態幻象的陷阱”。存在階級的社會中,必然會存在著不同的階級利益,而試圖通過單一的利益意圖來統一全社會的利益訴求是不現實的。同時,正是由于這些階級利益的沖突,在生產力發展到足夠階段時,才會推動社會的革命和進步!叭缥榈滤f,正是通過階級斗爭,作為歷史主體的我們才與歷史有效地聯系起來”。
尼爾森認為,伍德討論馬克思的階級利益觀點時,呈現了相當豐富的內涵。其根本目的在于說明,人們無法通過任何道德性的說教來發揮在歷史上的作用,只有通過推進階級利益的方式,通過階級的斗爭來完成人們在歷史上的責任。由于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知識分子在階級立場上是模糊而搖擺的。所以,如果知識分子是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那么就必須明確無產階級的利益訴求,并且將馬克思視為一名非道德主義者。
在存在階級的社會中,對于共同的善往往有重疊也有沖突。資本主義社會中,這種階級的利益沖突尤其明顯。但是對于伍德而言,在沒有階級的社會中并非沒有產生共識的可能性!凹丛跓o階級的社會中,人們有可能發現這種普遍利益,它們能夠為一個關于共同善的非意識形態主張提供基礎:我們現在沒有這種獨立于特殊利益之外的標準,但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不需要排除這種可能性,即在更文明的環境中我們能發現這樣的利益,它們根植于作為社會的人的真正的人性之中!
伍德這種馬克思的非道德主義是以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為根基的。他強調人們在歷史中的作用必然以階級斗爭為基礎。而階級斗爭的根據則是階級利益!半A級利益理論告訴我們的是,為人類歷史的正義而斗爭的那些人,從客觀上來講,總是為了這個或那個階級的利益而奮斗;且從歷史的觀點來看,他們的奮斗必然要這樣來看待,而不論其私人目的和意圖究竟為何!
而馬克思的道德主義倡導者柯亨則觀點與伍德完全不同。他認為馬克思必然批判了資本主義的不正義性,同時這種批判是基于這個制度違背了人類的自然權利這個觀點。柯亨認為很多馬克思主義者不愿意談論自然權利是存在問題的:“馬克思主義者不經常討論正義,而且即便他們討論的時候,也會否認其相關聯性,或者表述為正義只是一種幻象。不過我認為正義在革命的馬克思主義之信念中具有核心地位”?潞喾裾J人們生來具有私有財產權。生產資料在初始就是歸所有人共同所有的?潞嗾J為這樣的論證只有訴諸于道德論證才是可能和有價值的。因為自然權利并不僅僅是一種法定的權利,更是一種道德權利。
四、對爭論的側面解讀
(一)對文本的解釋
部分學者也注意到了這場爭論一些內在矛盾。諾曼·杰拉斯認為,伍德和胡薩米兩個陣營都是對某些馬克思的同一文本進行分析,卻得出了相反的結果,形成了“馬克思反對馬克思”的形態。杰拉斯認為想解決這個矛盾,僅僅參考馬克思本人的著作是無法完成的。第一,馬克思本人并不是一名道德哲學家。所以在他宏達的理論里存在前后不一致是可能的。馬克思本人對于規范性的探討并不感興趣,對于倫理理論也是拒斥的而非中立的。所以在這種零散的論述中尋找對于規范性問題的統一看法并不切合實際。第二,杰拉斯稱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存在一種“辯證法的游戲”。比如在工資關系的等價性方面,一方面資本家為勞動力價值支付了費用,是一種等價交換。而從生產關系的角度看,這些交換又是不平等的,因為工人出賣了比工資價值更多的勞動力價值。
要解決這些問題,杰拉斯倡導使用一種重構的手段,而非注釋的方法來完成。而這種手段的結論必然會支持認為馬克思批判了資本主義不正義的一方!八诿枋鲑Y本主義的現實時為什么要使用‘掠奪’及其同源詞語呢?這個問題的力度仍然讓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無法回避”。認為馬克思并未批評資本主義的不正義的學者提供了諸多的答案。塔克認為馬克思使用這些詞語并不是說資本家剝削了無產階級的剩余價值,而是說工人的健康、時間被剝奪了。但是杰拉斯認為這種觀點是一種斷章取義,因為結合前后文就會發現馬克思的主要用意和論點還是會集中在剩余價值剝奪方面。再比如,布坎南認為資本主義的剝削只是相對于資本主義正義觀來講的,而并不是基于馬克思的觀點。杰拉斯認為布坎南的觀點模糊了馬克思的文本的意思,使得馬克思使用“掠奪”這樣的詞顯得草率而含混。
如果將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與其本身的生產、分配方式相分離,那么即便“意識形態是一種欺騙或是偽善,對他來說,資本家和工人的關系仍然滿足資本主義交換的唯一合法規范。”所以僅僅通過馬克思試圖揭露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角度來分離解決這個命題是存在邏輯漏洞的。在杰拉斯看來,認為馬克思并沒有認為資本主義不正義的學者,在解釋路徑上存在錯誤。這些學者在面對文本時忽略了馬克思使用特定詞語的目的。做出了一種解釋上的翻轉,將對正義的討論相對化。杰拉斯認為,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的不正義是一件確定的事實。只不過馬克思本人不認為他這么想。杰拉斯也承認自己的結論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做出此類判斷的還有柯亨等人。在他們看來,馬克思直接或者間接的表述了在狹義正義概念下,討論正義問題的意圖。如果狹義的正義概念與分配、法律等概念相關的話,那馬克思毫無疑問認為資本主義是不正義的。因為他明確的表示了資本主義的分配方式、利益結構是令人厭惡的。
(二)自由觀與自我實現
杰拉斯提出的對于爭論的解決方案是,馬克思本人同意自由價值觀和自我實現。在杰拉斯看來,對于馬克思而言,“普遍的自由當然只能來自于階級斗爭、物產階級專政、過渡期的經濟結構等;在這一過程中,當然應該存在自由和個人自我實現機會的逐漸拓展。但這需要實踐,還要面對社會的和物質的障礙!瘪R克思本人希望的是一種比現行資本主義分配方式更好的分配模式。資本主義較先前的社會制度在生產力上毫無疑問有了質的提升,同時資本主義壓榨剩余價值的行為本身也更有利與發展。但是與共產主義相比,這并不是一種更文明的社會形態。在比資本主義更文明的社會形態中,這種依靠強制和剝奪的社會發展模式將被取代。
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變化,工人需要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獲取生活的必須品,而資本家可以通過對生產資料的占有來獲取足夠的價值和利益。這就使得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分離,資產階級可以獲得足夠多的時間來自由處置,而工人階級只能將自己的時間轉化為勞動時間來獲取工資。而這種分配方式本身就是不合理和不正義的,因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嚴重的侵犯了無產階級自我實現的過程。雖然在表面上,資本家只是剝削了工人的剩余價值,但是其實質是資本家利用自身的壟斷地位,將工人的自由時間予以壓榨,轉化為自己的自由時間。在這個層面上來講,資本主義的不正義性就在于對工人的奴役。
馬克思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充滿積極的道德判斷。在杰拉斯看來,馬克思并沒有否認對資本主義不正義的批判,只是馬克思“沒有提到與正義理想相反的自由或自我實現的理想:沒有要實現的理想,只是內在的運動”。馬克思主觀的意圖可能是拒絕對于正義等烏托邦式的考慮,但是其本質的目的并不拒絕正義本身。而對于自由價值觀、發展等概念的討論,本身就彰顯了馬克思的道德關懷。而對于人類解放的渴望和獲取更多物質的條件以實現共產主義努力本身就是馬克思帶來的意義。
(三)異化、法權與正義理論
除了杰拉斯和尼爾森之外,還有多名學者對這場爭論提供了諸多的分析視角。羅杰·漢考克認為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的批判,主要使用了異化的概念。在生產的過程當中,生產力不斷的提升,成本也相應的下降,而勞動者的被分配到的資源卻與勞動本身的價值極為不相稱。工人在被強制的情況下而承擔的額外工作任務或者負擔就被視為異化。
勞動價值學說和剩余價值理論是馬克思原創性理論。在這些理論的支撐下,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分配方式就不再是理所應當正義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主要靠壓榨無產階級來獲取利益。在漢考克看來,馬克思對于正義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分配領域,但是馬克思對于霍布斯的“交換正義”也有一定的涉及。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與資本家之間存在勞動力交換在表面是公平的,但是“與他們的形式自由相比,勞動者的實際左右卻要大大低于資本家的實際自由!蓖瑫r,資本主義的另外一個不正義在于它是系統性的。因為資本主義的交換方式建立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之上。資本主義的實質是一種奴役也就是對工人自由的嚴重侵犯。而依照漢考克的觀點,“否認自由的結果就是不正義的”。所以資本主義也是不正義的。漢考克認為馬克思之所以偏愛按需非配,其根本的原因在于采取按需分配的社會是一個使得雖有社會成員都能夠實現能力平等的社會,而這種自我實現的特點也是成員之間實質平等的重要證明。
在對于這場爭論的解讀中,威廉·麥克布萊德則認為,激起伍德和胡薩米爭論的原因,是恩格斯的《論住宅問題》與塔克《馬克思主義者的革命理想》中的一章。麥克布萊德對于馬克思與正義這個問題采取了一種傳統的解讀方法。因為馬克思本人對于正義這個概念的直接討論非常少,所以麥克布萊德試圖將正義這個概念分解為“平等”、“自由”和“合理性”子概念,分別予以分析和呈現。
馬克思和恩格斯兩人在平等問題上的看法有很大的差異,馬克思對于平等這個概念的態度,與他對于正義這個概念的態度是一致的。因為這些道德的討論并沒有實際推動社會的進步。而恩格斯對于平等卻相對而言持積極態度!岸鞲袼故紫嚷暦Q,對革命活動而言,平等要求有時候有它的積極價值;其次這可能對于強調資產階級平等理念與不平的資本主義實踐之間的矛盾是有用的;再次所有個人的階級地位都是‘平等’中的這一要求,可以被轉譯和解釋為消除階級差異和消滅積極的要求;最后,在可能未來無階級的社會中,所有個體在各個方面都是平等的要求,是一種無法得到證明和沒有意義的要求!痹谧杂傻母拍钌,馬克思依然顯現出謹慎的態度。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在資本主義的法律的概念上是自由的,但是如果從社會主義理論或者共產主義理論上來看,工人又是完全不自由的。在合理性的討論方面,馬克思的辯證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為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使得生產變得效率更高,但是同時,這種私有制的方式也會在生產的過程中展現出更多的不合理性。所以縱觀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這三個概念的討論,麥克布萊德認為如果社會的發展路徑按照馬克思的觀點行進,那么對于正義的討論會最終消失。但是,在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要消解正義概念的所有要素是不可能的。
另外的一種解讀方式則是由艾倫·布坎南所提供反法權的解釋路徑。在布坎南看來,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在于剩余價值的積累,而在生產的過程中,生產者與生產活動發生了異化,從而勞動者最終被控制起來。這種異化理論是布坎南理論的核心之一。而布坎南認為,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的批判有一種天然的優勢。因為馬克思設定了一個超越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在共產主義社會當中,人們的生產活動甚至所有活動都沒有異化的可能。個體的需求、發展與社會的需要、發展有機和和諧的協調在一起。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包括人權在內的權利體系都是一種對生產行為本質的扭曲和篡改,所以對于這些權利體系的批判必然成為對資本主義批判的一個重要部分。
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權利的概念會逐漸消失,但是與權利相關的自由概念卻不會消失。因為在馬克思看來,自由本身就是一種權利。同時,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具體的權利及其來源并不是馬克思關注的重點。某項基于意思自治或者血親關系的權利,與包括政治權利在內的普遍權利是不相同的。馬克思關注的是普遍權利而非個體權利。馬克思對于本文第一節所述的傳統社會正義概念并不感興趣。這種對于具體的對于社會沖突的調節性原則在布坎南看來,都是沒有價值的,特別是對于共產主義而言。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下,商品交換、自由意志等概念都是公正的。但是根據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和勞動力價值理論,資產階級系統性的從無產階級那里壓榨剩余價值,而這是資本主義所固有的。所以布坎南認為馬克思并沒有在批判資本主義的時候改變了資本主義的正義原則,而是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實質。這種勞動力價值理論并不是提供了一種馬克思獨特的正義觀,而是使得馬克思能夠使用資本主義的正義理論來對資本主義本身展開批判。
布坎南總結了馬克思對于正義和權利的主要態度:“第一,權利和正義觀,在資本主義跨向共產主義這種革命性的變革中,沒有主要的動機作用;第二,共產主義社會——自主的社會以及社會中完善的個體——在建構社會關系方面,權利或者正義的一般性概念將不再發揮重要或者主要的作用;第三,產生正義和權利概念所需要的環境,正是這些概念的要求難以被充分滿足的社會!倍伎材贤瑫r也指出了馬克思在權利與正義概念討論方面的問題。馬克思的革命動機理論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馬克思對于法權概念批判沒有足夠的依據。同時馬克思也沒有“提出非法權的、非強制但高度生產和社會協調的理論”。但是這些問題并沒有削弱馬克思對于法權和正義概念的批判力度。布坎南看來,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的全面批判,不是依靠某種道德觀念或者原則,亦或是法權的概念,而是通過呈現非法權的人的自由和人道的社會的理想信念來完成的。所以馬克思對于傳統的道德理論和政治理論形成了一種實質上的,也是最為激進的挑戰。
五、結論
伍德的立場與命題對于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產生了極大的沖擊。伍德通過對馬克思文本的分析,得出了“馬克思并不認為資本主義是不正義”這一驚人的結論。但伍德的分析毫無疑問具有很強的啟迪作用。他意識到了對于馬克思的解讀必須站在對馬克思綜合理論的基礎上。在分析某一具體的問題時,必須還原馬克思的本來含義,并且與馬克思的理論整體保持統一。胡薩米雖然在理論觀點上與伍德相反,但是采用論證和解釋方法卻完全不同。胡薩米意識到正義的評價問題不但與生產方式相關,同時也與階級利益相關。而他斷定馬克思提出兩種分配模式,必然是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來批判資本主義的,所以資本主義是不正義的。伍德與胡薩米之間的爭論涉及的文本幾乎是相同的,但是得出的結論卻完全不同。這種差異性使得馬克思與正義這個議題無法被完美的解決。但是他們卻為我們帶來了討論這個問題的基本思路。
布坎南、杰拉斯、尼爾森、漢考克等學者提供了對這場爭論的解讀,以及對于馬克思與正義這一問題新的分析路徑。這些方法涉及馬克思理論當中的若干核心理論,比如異化、勞動價值理論等。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的批判是一種激進和徹底的批判。在討論正義、權利等道德理論關注的內容時,馬克思本人毫無疑問也是具有特定傾向的,但是馬克思的批判本身并不是一種道德的批判。在解讀馬克思的理論時,必須堅持的是馬克思理論的系統性和整體性。雖然馬克思本人對于正義的討論并不是非常熱衷,但是他對于資本主義的整體性批判包含了對于資本主義正義觀念和理論的批判。即便在資本主義理論的語境下,也值得每一位相關的學者去認真的回應。對于正義問題的討論,在共產主義最終到來之前都不會消解。而馬克思的理論打破了傳統理論場域的限制,使得批判與實踐之間的關聯顯得異常的清晰。在社會變革之中,馬克思的理論提供了冷靜和激烈的理論資源,對于處在社會主義階段的我們,也就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