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文化淵源
發布日期:2020-10-26  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

   內容提要: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現代化進程離不開其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資源與精神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和選擇,受中國獨特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基因影響,是植根于中國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土壤所進行的理性抉擇和制度變遷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特征、發展宗旨、發展目標、發展動力、發展方式等都可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小康大同社會思想、革故鼎新思想、知行合一思想中找到源頭。全面辯證地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文化淵源,需要堅持科學的態度,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文化復古論、歷史文化決定論等錯誤思潮。

   關鍵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道路

   作者簡介:王易,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北京 100872)。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應走什么路、怎么走,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一直是縈繞在中國共產黨人心中的大問題。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現代化進程,往往離不開其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資源與精神動力。由于各國的歷史傳統、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其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是百花齊放、各有特色。中國共產黨本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終于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之不易,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習近平指出:“要了解今天的中國、預測明天的中國,必須了解中國的過去,了解中國的文化。當代中國人的思維,中國政府的治國方略,浸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間的緊密內在聯系,是認識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重要路徑之一。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道路的內在關聯

   一個國家選擇何種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簡單模仿來的,而是淵源于各國的內外環境、現實需要和歷史文化因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和選擇,不是偶然的突發的,而是由中國獨特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基因所影響的,是植根于中國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土壤所進行的理性抉擇和制度變遷的結果。回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和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中國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基因深刻地影響了當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出來的延續性、穩定性和創新性推動中國共產黨人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1.在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性中選擇發展道路

   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后,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不斷地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太平天國起義、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君主立憲制、復辟帝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各種道路紛爭,先后在中國的政治舞臺粉墨登場,但經過試驗后,結果都行不通。幸運的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經過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經過反復思考對比,中國的先進分子最終得出結論——“走俄國人的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實行武裝革命,把“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人民的選擇。

   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公行天下”的“崇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公有觀念及公有制主張之間,傳統文化構建的“大同世界”觀與馬克思主義主張的共產主義理想之間,“為政以德”思想、“民為邦本”的政治理念與馬克思主義旗幟鮮明地站在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一邊,具有內在的思想一致性和精神相洽性。正是這種一致性和相洽性,才使得中國先進分子能夠迅速接受和認同馬克思主義,使得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落地生根和廣泛傳播;中國共產黨也才得以在中國成立,并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

   同時,盡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與舊式農民戰爭、各種名目的改良主義、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主義革命迥然不同,但中國共產黨始終立足中國大地尋找中國革命的戰略策略,而不是完全照搬他國革命的經驗,更不是盲目地機械地按本本主義辦事,才真正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成功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引導中國革命航船不斷前進。毛澤東曾經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正是由于毛澤東按照中國的特點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創造性地解決了如何在中國這種特殊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建設馬克思主義政黨、新型人民軍隊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才推翻了國民黨舊政權的統治,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2.在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穩定性中深化道路認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沒有既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和學習,在探索和發展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而是走過彎路,經歷過嚴重曲折。特別是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后,國際上唱衰中國的輿論一直不絕于耳,各式各樣的“中國崩潰論”從來沒有中斷過,中國國內對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和爭論。“舉什么旗、走什么路”,這是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如何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來說,這不僅是一個重大的學術問題和理論問題,更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和實踐問題。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如果道路走錯了,方向迷失了,付出再大的努力,都不會到達理想的終點。

   中國傳統文化歷久彌新,其核心思想和中心價值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概括和內涵有所差異,但基本精神卻展現出超越時空和地域的高度穩定性,歷經一代代傳承與發揚,最終沉淀為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厚重底色和不變基因,可以說“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從社會層面來看,中華傳統社會的人倫關系和社會結構奠基于2000多年前,貫穿于朝代更替的風云變幻中而始終保持基本面目,費孝通先生將其概括為“差序格局”。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雖受到了市場經濟的直接沖擊,但其基本樣貌和形態仍然頑強地存續著,依然潛在地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國家層面來看,自秦漢以來,中國的國家形態和組織結構一直采用中央集權的政治治理模式,而這種模式在內部又表現為統一的以郡縣制為基礎的多民族國家。正是這種非常穩定的國家結構,才使得中華民族雖然分分合合,最終卻能保證國家的統一是常態的、長期的,而分裂是短暫的,終究也是走向統一的。作為中華文化獨特性的一個重要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穩定性和包容性,實際上是一種無形的、堅韌的精神紐帶和文化聯結,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起著維系和凝聚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認同感的重要作用。中國共產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和發展全局出發,強調“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從歷史進程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它是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獨特性,恰恰在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民族獨特的歷史命運、文化傳統、基本國情與時代特征緊密結合,熔鑄和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創造性地書寫著中華文明的時代形態。

   3.在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中推動道路自信

   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和制度創新也永無止境。中國改革開放是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進行的,改革開放的全過程都充滿風險挑戰,每一步都不是輕而易舉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同時,勇敢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不斷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鮮明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與中華民族充滿變革和開放精神的歷史傳統密不可分。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秉持著“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革故鼎新”“與時偕行”的精神,開啟了締造中華文明的偉大實踐,創建了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歷朝歷代發生了許多變法圖強、革新求久的運動,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等至理名言。正是這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變革和開放精神,使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中國共產黨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弘揚者,本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不畏艱難困苦,執著勇毅前行,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不但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前途命運,而且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成功經驗,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回顧中國建設和發展的歷史進程,習近平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社會主義,一定要有發展的觀點,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總之,經驗教訓反復告訴我們,對科學社會主義不能搞教條主義,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但也絕不能背離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豐富中國道路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個以本質特征、發展宗旨、發展目標、發展動力、發展方式等為一體的綜合體系。其本質特征(黨的領導)、發展宗旨(人民主體地位)、發展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發展動力(改革創新)、發展方式(對內全面協調可持續,對外和平發展)等都可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小康大同社會思想、革故鼎新思想、知行合一思想中找到源頭。

   1.從仁政思想的弘揚中把握中國道路的本質特征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深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立場,莊嚴宣告:“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是《共產黨宣言》精神的忠誠傳人,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強調君王要行“仁政”、講“仁愛”、施“仁義”,教導人們要明大德、講私德,提倡“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千百年來,這些思想經過不斷的傳承和弘揚,早就成為歷代志士仁人自覺學習和遵守的重要信條。近代以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成了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在歷史的大潮中,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給苦苦探尋救亡圖存出路的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崇高理想有機融合,產生出強大的力量,“成為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忠貞不渝、堅強不屈的堅定信仰和不懼任何風險、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支柱”。總結歷史,面向未來,中國共產黨強調全黨同志必須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義無反顧向著這個目標前進。只有這樣,中國共產黨才能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永葆青春活力,永遠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實現長期執政。

   2.從民本思想的傳承中堅守中國道路的價值取向

   中華文化具有豐富的民本思想。《尚書·五子之歌》提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中國古代政治家管子主張“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孔子倡導“富民、教民”。荀子認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強調“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東漢王符在《潛夫論·務本》中提到,“為國者,以富民為本,以正學為基”。與中國古代的圣賢一樣,馬克思充分肯定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把無產階級看作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和新社會制度的創造者,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中國共產黨人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堅守人民立場的思想,學習和實踐中國歷史文化中民為邦本的思想,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群眾路線視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全黨的奮斗目標,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3.從大同世界的愿景中明晰中國道路的時代目標

   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天下大同,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為公,倡導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兼愛非攻,認知“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提倡“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這些思想用現代語言來說明,蘊含著豐富的內涵。一是承認和維護文明的多樣性。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支持各民族、各文明之間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反對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企圖和做法。二是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無論社會制度、價值觀念和發展道路,還是歷史傳統、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都存在差異,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各種人類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各國家各民族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認和尊重別國別民族的思想文化,本著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原則實現和睦相處。三是支持文明交流對話。不同國家不同文明各有所短,各有所長。既不能以大欺小,也不能自我孤立、自我封閉,只有加強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注重汲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才能保持和增強本國本民族的生機活力。四是共同為人類社會作貢獻。各國各民族各地區都是人類社會的一分子,不論大小強弱,都擔負著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責任和義務,只有美美與共,才能實現天下一家、天下大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的石碑上,用多種語言鐫刻著:“戰爭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務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衛和平之屏障。”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他引用了這句話,并強調只要世界人民在心靈中堅定了和平理念、揚起了和平風帆,就能形成防止和反對戰爭的強大力量。各國各民族如果能堅持和平理念,消除隔閡、偏見、仇視,加強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的交流對話,就有助于形成防止和反對戰爭的關鍵力量,就能推動形成促進發展、實現繁榮的強大動能。

   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領導人先后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立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和建設和諧世界等重大政策主張,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廣泛贊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以政治家和戰略家的宏大視野與戰略思維,直面全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全球性挑戰,積極倡導世界各國開展全球性協作,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一重大倡議,不但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鮮明標識,而且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和熱烈響應,多次被聯合國文件引用,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國際影響。中國政府堅持“把中國發展與世界共同發展相結合,堅持把中國夢與世界夢相結合,為實現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奮斗”,為破解當下安全與發展難題、推動國際關系健康發展提供了正確指引,彰顯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擔當的巨大生命力和廣泛影響力。

   4.從革故鼎新的精神中汲取中國道路的發展動力

   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曾先后涌現出各種不同的文明,但中華文明是唯一沒有中斷而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歷經各種境遇和挑戰而生生不息,與中華文明中自強不息和革故鼎新的精神氣質有著密切聯系。自強不息和革故鼎新的思想觀點都來源于中國古代典籍《周易》,目的是要求人們要像大自然一樣,奮發向上,永不松懈,破除舊的東西,建立新的事物。3500多年前的商朝開國君主成湯曾把“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九字箴言刻在器皿上,用以時刻警醒自己。這些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經過提煉和升華,逐漸上升為人們所信奉的人生哲理,沉淀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財富,在中國大地上推動發生了無數變革圖強運動。近代以后,由于中國長期落后,多次遭受西方列強的蹂躪和欺壓,許多中國人在精神上垮掉了,言必稱希臘,言必稱美國,有的公開主張要實行全盤西化。改革開放初期,面對西方的強勢文化,不少中國人仍非常自卑,宣揚中國黃色文明是封閉的落后的,西方的藍色文明是開放的先進的,應該徹底放棄中國的傳統文化,全面引進西方文化。當前,美國等為了遏制和阻撓中國的發展,不斷加大對中國的文化冷戰,利用一切時機和場合對中國展開輿論戰和心理戰,國際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的交流交鋒激烈展開。“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各種思想學派和而不同、海納百川。“中華文化是極具生命力和創造性的文化,一部中華文化史,同時是一部中華文化思想創造史。”由于這種創造力,中華文明才歷經5000年發展而沒有中斷。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則充分展現和印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正是因為來自傳統的輝煌和現實的燦爛,中國的文化自信才顯得如此有底氣、如此有根基。當前,面對國際意識形態領域的激烈競爭,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到文化自信的極端重要性,在強調文化自信的精神價值的同時,更加突出文化自信的戰略含義,強調這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

   5.從知行合一的辯證中探尋中國道路的發展方法

   中國共產黨旗幟鮮明地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在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同時,還一直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與馬克思主義相契合的文化因素,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毛澤東強調古為今用,充分吸收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把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論發展到新的理論高度,在《實踐論》這一閃爍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光輝的著作中,深刻揭示了理論與實踐、知與行之間的辯證關系,形成了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中曾提到“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對實事求是作出了富有時代意義的經典闡釋,把實事求是確定為黨的思想路線和思想方法。他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1978年,針對中國社會存在的“兩個凡是”僵化思想,鄧小平在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他特別強調:“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中國才開啟了改革開放的進程,走上了一條不同于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強調實事求是的地位與作用,把實事求是貫穿到治國理政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到新的境界。習近平強調:“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這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將長期堅持和運用實事求是這一活的靈魂,立足中國實際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前發展。

   三、處理中國歷史文化和發展道路關系的科學態度

   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文化淵源,把握中國歷史文化和發展道路的關系,需要堅持科學的態度,全面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現實影響和積極作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文化復古論、歷史文化決定論等錯誤思潮。

   1.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在揭露和批判中廓清歷史事實的本真面目

   由于中國近代屢遭侵略,甚至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中國知識分子在尋找出路的過程中,一度對中國傳統文化極度失望,認為中國貧窮落后的總根子是中國文化的落后,要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有人甚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目前,直接否定中國歷史文化的現象不多見了,但又出現了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否定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損害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形象、詆毀革命英雄人物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這種歷史虛無主義,習近平高度警惕,他認為,“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歷史虛無主義雖然遭到了學術界大量批判,但這一現象并未根除,將來仍會以不同面目出現,繼續拿中國革命史、新中國歷史來做文章。真正消除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必須從中國歷史文化的實際出發,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事實與成就,戳穿歷史虛無主義制造的種種謊言和迷霧,廓清歷史虛無主義的實用主義、主觀唯心主義的本質。以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引導人民群眾尤其是廣大青年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在明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歷史文化淵源的基礎上,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反對文化復古論,在繼承和發展中正視傳統文化的歷史作用

   進入新世紀以來,尊重、傳播和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社會蔚然成風。但在這種風潮之中,有人借機大力鼓吹“文化復古論”,提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切都是好的,中國要發展,必須全面回歸歷史、回歸傳統。這種觀點是機械的,既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又片面夸大了歷史文化的作用,沒有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及基本國情所共同決定的。學習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要本著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而不能糟粕與精華一把抓,否則很可能好的東西沒學到,反而學習、傳承了那些不好的落后的東西。作為堅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如何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現實課題。既不能忘記歷史,又不能昧于歷史;既不能忘記本來,又不能無視外來和未來。只有在學習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真正發掘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使中華文化展現出迷人魅力和時代風采,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3.反對歷史文化決定論,在歷史和現實中凸顯時代環境的塑造作用

   馬克斯·韋伯、斯賓格勒、湯因比等哲學家都非常重視歷史文化因素對一國政治和社會制度的影響和塑造作用,認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之所以選擇某種制度、走上某條道路,是由其特定的歷史和文化所決定的。這種觀點在中國學術界也有不少響應者。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文化背景固然重要,但不能簡單直接地將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與其所堅持的某種政治制度畫等號,突出歷史文化的作用主要在于說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因、土壤、根基、血脈”,但不能把基因與果實簡單混同起來。特定的歷史文化,對某種政治制度、社會制度的建立和運行無疑會產生重要影響。但如果片面強調歷史文化的作用,就容易忽視先進人物的主觀作用,看不到時代背景和現實環境的塑造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產生、演進和發展,既因為中國歷史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內在的貫通性和一致性,更因為中國共產黨人著眼實現共同理想和崇高理想,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對傳統歷史文化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國歷史文化順應了中國歷史進步和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從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出強大生命力和戰斗力。因此,重視歷史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影響是重要的正確的,但如果陷入“文化決定論”,就會忽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艱辛探索和創新發展,看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世界影響力。“中國的現代化既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徹底否定,也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復歸,而是在充分鑒別基礎上的揚棄和創新。”

   綜上所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中華大地上的偉大實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發揮了重要的培育和塑造作用。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新時代,我們必須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并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才能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

   [2]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3] 湯一介:《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

   [4] 沈壯海等:《文化強國建設的中國邏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5] 楊瑞森:《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四題——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的幾點體會》,《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年第12期。

   [6] 高長武:《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三個維度——學習習近平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黨的文獻》2015年第1期。

   [7] 包心鑒:《中國制度的內在邏輯和獨特優勢》,《社會科學研究》2019年第5期。

責任編輯: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