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錢再見,社會學博士,南京師范大學強化培養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 210023)。
內容提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自身建設中,思想政治建設是核心和根本。換句話說,思想政治建設是帶動參政黨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和機關建設的根本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思想政治建設的主題是同心。在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中,同心是源于共同政治文化背景的思想政治認同,是在廣泛的政治聯盟中始終堅守的思想政治底線,是基于共同政治價值取向形塑的思想政治意識。民主黨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其與執政黨的政治共識是形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理論建設、踐行政治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念和參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過程之中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思想政治建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為指導,在政治方向上引領同心、增進認同,在政治文化中涵育同心、擴大共識,在政治協商中凝聚共識、匯聚力量。
關 鍵 詞:民主黨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統一戰線/思想政治建設/新型政黨制度/
標題注釋:本文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一戰線高端智庫課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研究”(ZK20180222)、江蘇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江蘇政務誠信建設研究”(17ZZA002)和江蘇省社科基金一般委托項目“新時代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研究”(18TZB002)的階段性成果。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思想政治建設之所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自身建設中帶有根本性的建設內容和第一位的首要任務,因為思想決定行動,是行動的先導和動力,指引著行動的方向。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思想政治建設這一主題,學術界已經有一定的討論。其中,“優良傳統”說認為,民主黨派思想教育內容包括:基本理論教育;基本國情教育和基本路線教育;多黨合作歷史和優良傳統教育;最后,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①“意識品德”說認為,民主黨派思想建設的內容分為三方面:培育政黨意識;加強政治引導;鍛造優良品德。②“理論文化”說認為,從中共黨建理論來看,思想路線、理論建設和政治建設都屬于思想建設的范疇。同時,一個政黨在歷史發展、時代變遷中的文化傳承和精神積淀即政黨文化也應屬于政黨思想建設的內容。③此外,還有學者將思想建設的內容歸納為理論建設、思想教育和具體的政治思想工作。④“核心價值”說認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⑤本文認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思想政治建設中,同心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共識則是其核心目標。同心凝聚共識,同向形成合力,共識是團結奮進的動力。在新型政黨制度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只有通過思想政治建設不斷提高政治使命意識,擔負政治責任,把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思想政治共識作為履職盡責工作的中心環節,才能同心同向,團結奮進,擔負新時代的使命與任務。
一、同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思想政治建設的永恒主題
同心就是在思想政治上保持一致。在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中,同心是源于共同政治文化背景的思想政治認同,是在廣泛的政治聯盟中始終堅守的思想政治底線,是基于共同政治價值取向形塑的思想政治意識。
1.同心是源于共同政治文化背景的思想政治認同
同心就是在思想政治上保持一致。在中國文化中,同心是出自內心、真心和誠心,是真心真意、誠心誠意、同心同德。⑥《周易·系辭上》就有“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的說法。漢語中出現了同心協力、戮力同心、同心同德、求同存異、同舟共濟、志同道合等許多推崇和肯定同心價值的成語俗語。作為“過河拆橋”“背信棄義”的對立面,“和衷共濟”“吳越同舟”等歷史典故中所蘊含的“同心思想”具有重要的政治學、管理學和公共治理的理論價值。實際上,長期形成的“同心思想”和“同心文化”已成為中華文化核心價值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政治社會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俄羅斯研究中共問題的資深專家加林娜·阿列克謝耶夫娜·斯捷潘諾娃(Galina Alekseevna Stepanova,1933-)在深入研究中國各民主黨派的形成史及社會發展基礎時,發現這些民主黨派過去和現在都不是反對黨。各民主黨派的政治主張與中共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政治綱領基本一致,并在共同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爭取民主自由的過程中,結成了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親密關系。⑦從現實的政治實踐來看,中國的新型政黨制度已經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中國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的不同于競爭性政黨制度的合作型政黨政治格局。民主黨派與中共的長期合作中形成了政治盟友間的思想政治認同。當然,民主黨派與中共的黨際關系是“友黨”,而不是“同黨”。在同心同向的政治文化中,參政黨與執政黨之間是摯友,是諍友,民主黨派成員向中共建諍言,獻良策,“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民主黨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其意見和建議總是會受到執政黨的格外重視,參政黨的各方面工作包括自身建設工作也會得到執政黨的大力支持。2015年9月22日中共中央頒布的《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第十五條明確規定“各級黨委應當支持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加強自身建設。”第一款指出:“支持民主黨派加強思想建設,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各民主黨派同樣高度重視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設,并專門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明確思想政治建設的意義、內涵、任務、基本原則、主要內容,并提出具體的措施。各民主黨派領導人也在多個場合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加強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設。
2.同心是在廣泛的政治聯盟中堅守的思想政治底線
2015年,習近平同志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關系,關鍵是堅持求同存異。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愛國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統一戰線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對于一切違背和削弱這個思想政治基礎的言行,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這是政治底線,不能動搖。除此之外,對其他各種多樣性,要盡可能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約數。只要我們把政治底線這個圓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樣性半徑越長,畫出的同心圓就越大。”的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礎實際上就是統一戰線同心圓命題與理論中所謂的圓心或圓點,就是政治底線。新時代統一戰線的共同政治基礎就是黨的領導、愛國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⑧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孫信教授在討論統一戰線同心圓命題與理論時指出,同心圓,顧名思義,只能有一個圓心。在漢語中,一個“中心”為“忠”,兩個“中心”為“患”。在兩次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統一戰線中,因為同心圓中有兩個圓心存在,統一戰線自建立之日起就埋下了隱患,最終導致破裂。只能有一個圓心,這也是統一戰線發展的基本規律。⑨1967年,長期從事中共黨史和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的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系榮退教授萊曼·P.范·斯萊克(Lyman P.Van Slyke,中文名范力沛)在《敵與友:中國共產黨歷史中的統一戰線》一書中認為,統一戰線遠非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兩次短暫聯盟那么簡單,它還包括中共在1945-1949年解放戰爭期間以及1949年共產黨奪取全國政權之后的統一戰線問題;統一戰線在戰爭時期只是體現為一種使黨的力量不斷增強的極具靈活性的策略,而在建國之后卻演變成一種更具抽象性的“思想”,其務實主義的一面大為減弱。⑩這一研究結論顯然是不正確的,但也的確指出了統戰工作是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與時俱進的。統戰工作不僅需要策略甚至是藝術,而且需要理論和思想的指導。在談到統一戰線中的民主黨派時,范力沛指出:“這些小黨派……以某種方式代表、代言或影響了幾乎所有處于國共兩黨之外的受過教育的中國人……擁有了遠遠超過他們實際人數的共同重要性。”針對新中國成立后民主黨派的作用,范力沛進一步指出:“如果不存在這些資產階級民主政黨,中共接觸這些特定群體或階層將更為困難,甚至不可能。”(11)范力沛的觀點固然是帶有偏見的,但是也的確從另外一個角度指出了民主黨派在中國社會中所發揮的獨特和獨到的作用。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思想政治建設中的同心只是守住政治底線,并不意味著整齊劃一,排斥多樣性,而是一致性和多樣性的統一,是在多樣性中尋找最大公約數。
3.同心是基于共同政治價值取向形塑的思想政治意識
政治主體的思想政治意識主要是指其政治思想、政治觀點以及對于政治現象表現出的態度和評價,人們的思想政治意識是受其政治思維能力、政治環境、政治信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宣傳、政治價值取向等方面因素的深刻影響的。毫無疑問,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的政治權威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著主導性的角色,對國家治理的有效實施具有決定性作用。從治理理論的視角來看,風險社會、問責困境和治理失靈背景下出現的“元治理(meta-governance)”正是需要政治權威的出場并對其進行規范與引導。(12)從統一戰線的“一致性”和“多樣性”關系來看,思想政治共識不僅是在政治基礎上的一致性,而且也是在政治方向、政治目標方面的同向性。一致性作為多樣性的前提和基礎,是多樣性發揮正功能(positive functions)和向心力作用的政治保障。中國共產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主要是政治領導,即政治原則、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針政策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中國統一戰線中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目標上的一致性,是統一戰線中多樣性健康發展的根本政治保障。黨領導下的統一戰線成員之間是平等關系,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是政治領導而不是組織領導,是黨委領導而不是部門領導,是集體領導而不是個人領導。(13)正是政治價值取向、政治方向和政治目標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形塑了思想政治意識的同心性和同向性。德國漢堡亞洲學研究所研究員海因里希-M.烏姆巴赫(Heinrich-M.Umbach,1961-)認為,民主黨派在創立時是為了聯手共產黨反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或者說這種合作是基于自身目標與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目標的同一性。(14)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民主黨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其思想政治建設工作無疑需要不斷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和完善,要在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的基礎上,加強多黨合作優良傳統教育和自我教育,通過深入扎實的政治理論學習和形勢政策任務學習,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增進政治認同,深化政治共識,不斷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
二、共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思想政治建設的核心目標
在價值多元化的現代政治社會中如何形成政治共識與構建社會秩序,這是現代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在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中,民主黨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其與執政黨的政治共識是形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理論建設、踐行政治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念和參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過程之中的。
首先,基于政黨制度中的政治理論建設形成思想政治共識。美國哲學家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在1971年出版的《正義論》中即提及了“重疊共識”(overlapping consensus)的概念并且在1993年出版的《政治自由主義》一書中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在“政治自由主義”中,羅爾斯認為,“重疊共識”就是各種合理而完備的學說(reasonable and comprehensive doctrines),如宗教、哲學和道德學說之間,圍繞政治的正義觀念(a political conception of justice)所達成的共識。(15)在羅爾斯看來,重疊共識是構建秩序良好社會的基礎。“重疊共識”是羅爾斯為處理當今社會如何在多樣性的基礎上達成一致意見、協調行動和穩定秩序的問題而提出的重要概念。……“重疊共識”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實踐問題;重要的是不僅在政治哲學中討論“重疊共識”,而且在政治文化中尋找“重疊共識”,尤其是在政治實踐中構建“重疊共識”。(16)世界上任何政黨制度都建立在一定的政治理論基礎之上。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人民民主理論和政黨及政黨關系理論,奠定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理論根基。(17)民主黨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其理論建設是我國多黨合作制度理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在新型政黨制度框架內著力構建不同于西方反對黨理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理論框架、核心概念和話語體系,從而為民主黨派更好地履行職能、發揮作用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自身建設中,理論建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理論是思想的先導,而思想則是行動的向導和動力,指引行動的方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理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中國共產黨基本理論的指導下,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理論體系。其基本理論主要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等。只有在新型政黨制度的政治理論建設基礎上,才能真正形成并不斷擴大思想政治共識。
其次,植根政治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念筑牢思想政治共識。從政治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政治理念、政治行為與政治社會化、個性和動機因素、政治意識與政治價值觀等因素密切相關。政治社會化就是把一個自然人培養成政治人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可以傳承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學習政治理論、政治思想與政治知識、塑造政治心理、政治意識、政治價值和政治態度,從而培養合格的公民。法國政治社會學家莫里斯·迪韋爾熱(Maurice Duverger,1917-2014)認為,所謂意識形態,就是指“解釋一個社會的系統方法,它或者為這個社會辯護,或者批評這個社會,成為維護、改造或摧毀這個社會而采取行動的依據”。(18)意識形態作為一種觀念形態的力量,一般被認為“是一種社會改造方案,也是一種行動計劃,它具有維護現實、批判現實以及引導人類行為的功能”。(19)2006年,我國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方面具有主導性的作用。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社會成員共同建設的靈魂工程。同樣,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20)意識形態作為政黨的構成要素和政治靈魂,必然反映一個政黨的政治價值觀和政治理念。用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體系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動發展,是中國執政黨和參政黨的共同歷史任務,是鞏固多黨合作思想基礎的客觀要求,是參政黨加強自身建設、保持進步性、正確履行職能和推動共同奮進的必然選擇。(21)核心價值觀不僅代表了政黨廣大成員的基本價值取向和普遍行為準則,而且在政黨意識中處于最深層、最本質的地位。(2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者和參與者,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遵循者和實踐者,因此,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思想政治建設的政治價值觀和政治理念基礎,并且使其成為思想政治意識中的價值取向和政治生活實踐中的行為準則。
第三,圍繞政治生活中的協商民主實踐擴大思想政治共識。長期以來,民主被簡單地等同于英國威斯敏斯特模式的“多數民主”(majoritarian democracy),即以社會公民的多數統治為基礎的民主。(23)美國與荷蘭雙重國籍學者阿倫·利普哈特(Arend d’Angremond Lijphart,1936-)于1968年提出了不同于“多數民主”的協和型民主(consociational democracy,也被稱為結盟民主)認為,通過廣泛的權力分享(powersharing)可以在分裂社會(divided societies)即多元化的社會中構建穩定的民主。從1984年到1999年,利普哈特又把協和型民主理論發展成共識民主(consensus democracy)理論。(24)的確,向共識民主的轉變甚至被認為是預示著民主化“第四波”的開端。(25)在利普哈特看來,共識民主與多數民主的一個重要區別在于,多數民主模式是排他的(exclusive)、競爭性的(competitive)和對抗性的(adversarial),而共識民主模式則是以包容(inclusiveness)、交易(bargaining)和妥協(compromise)為特征的。因此,共識民主也可以被稱為“談判民主”(“negotiation democracy”)。(26)其實,“多數民主本身就是共識的政治文化的產物”,“多數民主和共識民主并不像利普哈特所說的那樣是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共生共榮的關系。”(27)共識民主的是與非并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這里僅僅借鑒其理論視角分析中國社會中基于協商民主的政治共識形成過程。協商民主可以被認為是一種“人民通過廣泛參與、信息共享和公開討論的途徑行使權力并達成共識的公共決策方式、公共組織形態和公共治理形式”。(28)在民主理論上,共識民主意味著規則的制定和機構的設置旨在使人們廣泛地參與政府,并就政府推行的政策達成普遍的一致。共識民主的要素有:包容性而非對抗性的文化基礎、全過程性而非一次性票決的政策過程、廣泛而非相對多數的參與者、政策過程的協商—協調—協作原則。就此而言,中國政治文化和政治實踐幾乎滿足了共識民主的所有要求和特征。(29)共識民主在中國現實政治中就是意味著通過民主協商在包容性的交往過程中、廣泛性的政治參與和平等性的話語表達中求同存異進而達成政治共識。這種政治共識是基于同心同向的合作型政治實踐而實現的,當然,合作并不意味著沒有矛盾和沖突,而是在“團結—批評—團結”的人民內部矛盾的處理方式中最小化了并且最終協調解決了。而基于同心同向的話語諍言則如前文所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政治社會生活中的民主協商過程本身也就是思想政治建設的生動實踐。
三、從同心到共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思想政治建設必由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思想政治建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政治方向上引領同心、增進認同,在政治文化中涵育同心、擴大共識,在政治協商中凝聚共識、匯聚力量。
1.在政治方向上引領同心、增進認同
在新型政黨制度中,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引領廣大成員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理論以及相關方針政策不斷加強學習,強化同心意識。通過學習不斷增強廣大成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政治制度的政治共識和政治認同。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合作歷史,也是雙方不斷增強政治認同和政治共識的歷史。在政治方向上,可以結合現實形勢和任務,加強多黨合作理論與政策的教育、本黨派的黨綱黨章教育以及歷史傳統教育,培養提高黨派成員的政治價值觀念、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使其明確自身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一員在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方面以及在政治參與和利益表達中的政治責任。承擔政治責任是現代社會中一切政黨都應該履行的基本職責。從這個意義上說,同心并不意味著同化。相反,同心也是“和而不同”,需要在一致性和多樣性的辯證關系中才能得到全面準確的理解。因此,在同心和認同的基礎上,要激活民主黨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政黨特性,提高政黨意識,為強化民主黨派自身建設提供思想政治動力。激活民主黨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政黨特性,提高政黨意識特別是政治意識、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也有利于糾正那種把中國的民主黨派看成“參謀黨”“建議黨”甚至是“衛星黨(Satellite Parties)”(30)、“花瓶黨”等等錯誤認識。提升民主黨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政黨意識還須摒棄西方非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消極影響,充分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優點和特點,澄清對我國政黨制度上的一些模糊認識甚至錯誤認識,自覺維護國家的意識形態安全。美國管理學家彼得·M.圣吉(Peter M.Senge,1947-)在1990年出版的被譽為“21世紀管理圣經”的《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The Fifth Discipline)一書中認為,學習型組織就是以系統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團隊學習,實現組織創新。學習型組織是由文化和個人心智模式決定的,建立學習型組織,就是創建一種學習溝通的文化,讓個體智慧在組織中得到分享、共享,并且融會發展為組織集體的智慧。圣吉指出,“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響我們如何了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動的許多、成見,甚或圖像、印象。我們通常不易察覺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對行為的影響。(31)美國政治學家弗拉基米爾·奧蘭多·凱伊(Valdimer Orlando Key,Jr.,1908-1963)指出,卓越的政黨組織學習的關鍵途徑是政黨和各利益集團之間以及政黨內部互享信息交流和傳播文化,從而有利于促進政黨的生存與發展。(32)中共十八大即提出建設學習型政黨的政治任務。民主黨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其思想政治建設應借鑒執政黨建設經驗努力建設學習型參政黨,并且堅持把思想建設作為建設學習型參政黨的核心。(33)政黨的學習并非只是書本上的學習,而應該是以問題為中心的研討式學習、組織化學習和共享性學習。通過學習不斷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的能力。(34)在構建學習型參政黨的過程中不斷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追尋共同愿景,通過團隊學習,形成系統思維。基于循序漸進的學習,使黨外人士深入了解中共的執政理念和施政政策,從而進一步凝聚政治共識,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政黨協商的能力和水平。
2.在政治文化中涵育同心、擴大共識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Gabriel A.Almond,1911-2002)和小G·賓厄姆·鮑威爾認為,每個政治體系都表現為一個特定的政治行為模式,這種特定的模式便是政治體系的政治文化(35),在他看來,政治文化就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36)我國政治文化傳統中推崇商量辦事,講究“和而不同”“和為貴”,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思想政治建設特別是同心文化、政治共識以及協商民主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本土資源。政治文化傳統的傳承是通過政治社會化過程實現的。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其實就是對政治現象如政治價值、政治制度、政治理論、政治理念、政治意識、政治行為等的一種理性認識。換句話說,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作為一項“培根”的過程也就是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確立民主黨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應有的政治理性認識、政治思維方式和政治價值觀念的過程。這一過程作為政治社會化的一部分,是各民主黨派通過思想政治工作、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理論教育等手段,提高民主黨派成員的政治思想意識和理論水平、樹立參政黨意識和提升參政黨能力的過程。其目的是鞏固多黨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礎。因此,要不斷完善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的相應的政治理論體系,引導民主黨派成員形成正確的政治理性認識、政治思維方式和政治價值觀念,從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37)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運用文化的力量在增進民主黨派對愛國主義傳統、國土意識、國家至上理念、國家象征符號及禮儀慶典等的認同上下功夫。(38)基于文化問題的政治認同具有深層的影響力,實際上是使這種認同嵌入了人的存在內核。當然,思想建設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思想改造或思想教育,而是一個多層面的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包括理論建設和政治建設,而且涉及政黨文化建設等不同層次的內容。(39)可以說,不斷完善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的政治理論體系,也就是要在理論上把握好多黨合作的政治理論發展方向。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民主黨派成員們通過網絡途徑可以獲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這必然對思想政治工作及其形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40)需要在豐富多樣的方式、方法和途徑中推進新時代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只有把線上和線下兩個方面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全面適應新時代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工作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
3.在政治協商中凝聚共識、匯聚力量
美國政治學家埃爾默·埃里克·謝茨施耐德(Elmer Eric Schattschneider,1892-1971)認為,政黨創造了民主,除了政黨之外,民主是不可想象的。(41)政黨被認為是能夠動員多數參與政治的一種特殊政治組織形式。美國政治社會學家西摩·馬丁·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1922-2006)也認為,“政黨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制度”。(42)這是由政黨的本質特征和基本功能所決定的,“政黨作為政治機構的確定性特征在于,政黨是將國家機構與公民社會機構聯系起來的機制……這種聯系可以細分為一系列的組合功能:目標形成;利益表達;社會化與動員;精英形成與錄用。”(4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源自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天下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等優秀政治文化的人民民主形式。實行廣泛、多層、制度化的協商民主是我們達成“共識”的前提。同時,民主與法治必須共同推進,不可偏廢。“多樣性”的民主與“一致性”的法治是互相制約、互相協調、互相促進的對立統一。(44)“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同樣,民主黨派的參政理念也是“立黨為公,參政為民”。“為公”和“為民”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中政治協商的基本共識。只有在同心和共識的基礎上,才能匯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力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民主黨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基本職能就在于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政治協商。因此,參政黨的思想政治建設要緊密結合“參政議政、民主監督、政黨協商”三大基本職能履職盡責,在發揮職能過程中強化思想政治建設,使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與“善議政、建諍言、會協商”的職能要求有機結合,增強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性。同時,也在不斷提高政治責任意識和政治使命意識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協商式治理(參政議政),進行協商式監督(民主監督),推進協商式民主(政黨協商)。具體說來,一是要與參政議政相結合,增強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的主動性。二是要與各民主黨派成員的思想實際相結合,增強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的針對性。三是要與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增強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的實效性。(45)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思想政治建設必須在同心同德同向的基礎上,不斷凝聚、增進和擴大共識,才能更好地履職盡責,匯聚力量,服務于“為公”和“為民”的使命任務和共同愿景。
四、結論與討論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思想政治建設中,同心無疑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共識則是當然的核心目標。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有正確的政治思想才能夠有正確的政治行動,有積極的政治思想才能夠有積極的政治行動,有同心同德的政治思想才能夠有同心同向的政治行動。
當然,同心并不意味著同化。相反,同心也是“和而不同”,實際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思想政治建設中的同心只是守住政治底線,并不意味著整齊劃一,排斥多樣性,而是一致性和多樣性的統一,是在多樣性中尋找最大公約數。因此,同心與共識需要在一致性和多樣性的辯證關系中才能得到全面準確的理解。進一步講,在同心、認同和共識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激活民主黨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政黨特性,提高政黨意識,為強化民主黨派自身建設提供思想政治動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思想政治建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政治方向上引領同心、增進思想政治認同,在政治文化中涵育同心、擴大思想政治共識,在政治協商中凝聚共識、匯聚團結奮進的力量。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全球治理大環境中,面對國際形勢深刻變化和西方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和滲透,面對國內經濟社會發展而形成的復雜性、開放性、多樣性的社會環境,面對成員結構和觀念、意識的變化和復雜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思想政治建設一定要根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新”(多黨合作要有新氣象,思想共識要有新提高,履職盡責要有新作為,參政黨要有新面貌)“三好”(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的新要求,在新型政黨制度中進一步增強政黨意識和責任擔當,準確把握新時代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工作的新方位、新使命和著力點。
注釋:
①張衛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第173頁。
②鄭憲等:《中國參政黨建設新論》,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第93頁。
③任世紅:《參政黨建設理論的框架論析》,《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④牛旭光、桂萍:《關于參政黨思想建設的一點思考》,《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1995年第4期。
⑤王可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民主黨派思想建設中的運用》,《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⑥中共重慶市涪陵區委統戰部課題組:《新時期統一戰線“同心”思想研究》,《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
⑦引自黃天柱:《中國參政黨理論研究:學術史考察及體系構建》,《統一戰線學研究》2018年第2期。
⑧錢再見:《“人心”與“力量”:統一戰線的政治使命與治理功能——兼論新時代統一戰線工作的著力點》,《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
⑨孫信:《統一戰線同心圓理論探討》,《統一戰線研究》2018年第3期。
⑩L.P.Van Slyke,Enemies and Friends:the United Front in Chinese Communist History,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p.2.轉引自宋其洪:《20世紀80年代以來民主黨派歷史研究綜述》,《中共黨史研究》2017年第4期。
(11)[美]范力沛:《敵與友:中國共產黨歷史中的統一戰線》,肖存良譯,內部交流,2015年,第113、145頁。另參見徐覺哉:《海外中共研究名著要覽》(二),《科學社會主義》2012年第2期。
(12)錢再見、汪家焰:《國家治理現代化視角下的政治權威及其實現路徑研究》,《行政論壇》2018年第3期。
(13)孫信:《習近平新時代統一戰線思想探析》,《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
(14)徐覺哉:《海外中共研究名著要覽》(二)。
(15)J.Rawls,Political Liberali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144.
(16)童世駿:《關于“重疊共識”的“重疊共識”》,《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6期。
(17)王小鴻:《新型政黨制度的根與魂》,《紫光閣》2018年第4期。
(18)[法]莫里斯·迪韋爾熱:《政治社會學:政治學的要素》,楊祖功、王大東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第9頁。
(19)孫瑞華:《中國參政黨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第189頁。
(20)王可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民主黨派思想建設中的運用》。
(21)宋村珠:《參政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任務與途徑》,《吉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22)李仁質:《關于民主黨派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考》,《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
(23)D.Arter,Democracy in Scandinavia:Consensual,Majoritarian or Mixed?,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6,p.15.
(24)包剛升:《共識民主理論有“共識”嗎?——對利普哈特研究方法的學術批評》,《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4年第5期。
(25)李鵬:《共識民主與21世紀民主化的“第四波”》,《云南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
(26)A.Lijphart,Democracies: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wenty-One Countries,New Haven,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p.2.
(27)楊光斌:《評利普哈特的“共識民主模式”》,《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28)錢再見:《公共權力運行公開化的協商民主路徑研究》,《探索》2016年第5期。
(29)楊光斌:《中國的政策過程追求的是一種共識民主》,《北京日報》2018年3月5日,第18版。
(30)J.D.Seymour,“China’s satellite parties today”,Asian Survey,1986,26,pp.991-1004.
(31)[美]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郭進隆譯,楊碩英審校,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第9頁。
(32)V.O.Key,Politics,Parties,and Pressure Groups,New York:Crowell,1942,pp.297-305.轉引自李丹、鄒自:《參政黨學習型組織建設研究——現狀、問題及對策》,《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33)嚴雋琪:《借鑒執政黨建設經驗努力建設學習型參政黨》,《人民論壇》2010年第9期。
(34)鐘國興:《“學習型”不只是讀書——學習型政黨建設應該借鑒學習型組織的核心內涵》,《紫光閣》2013年第2期。
(35)G.A.Almond,“Comparative political systems”,Journal of Politics.1956,18,pp.391-409.
(36)G.Almond,and G.B.Powell,Comparative Politics:System,Process,and Policy (2nd Ed.),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78,p.25.
(37)錢再見:《“培根”與“養心”:新時代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研究》,《統一戰線學研究》2019年第1期。
(38)劉菊香:《以文化認同增進民主黨派成員的國家認同》,《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
(39)任世紅:《民主黨派思想建設的理論分層》,《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
(40)聶志平:《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工作的長效機制探析》,《黨史文苑》2010年第5期。
(41)E.E.Schattschneider,Party Government,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42,p.1.
(42)S.M.Lipset,“What are parties for?”,Journal of Democracy,1996,7,pp.169-175.
(43)[英]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鄧正來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521頁。
(44)叢斌:《統一戰線工作的“同心圓法則”——學習習近平中央統戰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一得》,《民主與法制》2015年第4期。
(45)徐偉:《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應把握的幾點原則》,《世紀橋》200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