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同時又指出,我國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其實就告訴了我們新時代我國發揮制度優勢的著力點。
首先,必須順應歷史發展規律,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
一方面,馬克思指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這樣的歷史活動,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人們單是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去完成它,現在和幾千年前都是這樣。”另一方面,物質生產活動的發展,不僅表現為物的增長,同時也是人發展的表現,是人的潛能、個性、價值的充分發揮,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現,“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穿住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 。”因此,作為一個依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我們今天依然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和完善市場經濟,增加社會的物質財富;如果不這樣做,或者說沒有物質財富的增加,“那就只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也正因為如此,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改變了過去“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提法,強調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其次,必須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盡快促成新的發展范式。
列寧說:“發展顯然不是簡單的、普遍的和永恒的生長、增多(或減少)”。社會發展是人的需要推動下的人的活動的產物,因此它不同于自然界的發展,即不是僅僅在原有軌道上按照原有目標向前延伸,而是根據人需要的變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發展目標和由該目標決定的不同的發展內容。由此,根據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可知,新時代我們要實現的發展目標已由原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轉變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們面臨的發展內容是破除實現這一目標的制約因素即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都有許多具體表現,這些表現從哲學層面說,前者主要表現為生活需要成為主導需要,享受和發展需要成為主流需要,而享受與發展需要又包括追求高質量的商品和服務,以及休閑生活或精神生活的拓展等兩方面的內容;后者主要表現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關系的不平衡,以及人的主體性發揮在范圍和程度上的不充分。而人的主體性發揮在范圍和程度上的不充分又既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關系不平衡的原因,也是其結果;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系又都可以歸結為人與人的關系。這也就是說,實現新時代發展目標的制約因素又可以歸納為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不平衡問題。由此,我們就必須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順應歷史規律、滿足人民生活需要這一主導需要的前提下,盡快促成新的發展范式,包括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鼓勵創新、優化產品結構、加快發展服務業、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等等,也就是對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關系進行重組使之趨于平衡,從而使經濟社會發展切實服務于、落腳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而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促使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關系趨于平衡的做法就是在建設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態,作為對工業文明的超越,它一方面是對工業文明高度發達生產力的全力保存和繼續發展,另一方面又是對其人與自然主客二分思維導致生態惡化和人單向度化進而人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威脅的積極解救,核心要義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要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就必須實現人與人關系的和諧,因為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控制和掠奪是通過利益分配歸根到底是通過對自然資源的控制和掠奪實現的,而這種對自然資源的控制和掠奪反過來又會加深人們之間的不平等關系。馬克思指出:“人同自然界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 而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關系”,也就是“人們對自然界的狹隘關系制約著他們之間的狹隘關系, 而他們之間狹隘的關系又制約著他們對自然界的狹隘的關系”,“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在英格蘭和蘇格蘭,連最壞的刑事犯(苦役犯)也比英格蘭和蘇格蘭的農業工人工作輕得多,飲食食欲卻好得多。”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在保存以往發展的一切積極成果的基礎之上,在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前提下,促進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關系的雙重和解,目的是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可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發揮制度優勢,就是要建設生態文明。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實現形式。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陜西省社科基金年度項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哲學基礎研究”(2019A01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