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精準思維之準,必須在質、量和度三個基本方面體現出來。如果在質上不精準,就難以體現這一事物的質的規定性;如果在量上不精準,就更談不上精和準了;如果達不到那個度,也是不精準的表現。所謂精準,就是在定性、定量、定度上的精準。談論精準思維的哲學基礎,講的是精準思維之道,它體現的是科學精神。
發端于扶貧脫貧的“精準”,已延展到全面深化改革、創新社會治理等方方面面,逐步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與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具有同等地位的一種重要思維方式。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了重大戰略成果。在統籌全局的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精準施策。這一基本方略貫穿始終、覆蓋全面、收效明顯。跳出疫情防控,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了打好“三大攻堅戰”,其中第二大攻堅戰,就是“精準脫貧”。再回溯到他所強調的實施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弘揚工匠精神等,不難看出,習近平總書記對精準方略的理解、把握和運用,不斷走向了全面、系統、完整。由此,我們可以從中提煉概括出習近平總書記的“精準思維”。這種“精準思維”,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實施高質量發展實際結合起來,逐步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精準思維得以成立,是由于它具有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法具有“質量度”相統一的原理。這一原理是:任何事物和對象都具有質、量、度三個方面。質,指這一事物和對象的內在規定性,它是這一事物之所以成其為這一事物的根據,各個事物因為質的不同,便彼此相互區別開來了。量,指的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它可以度衡,事物之間也會因量的不同而區別開來。任何事物和對象都有量的表現,沒有量的表現的事物和對象,是不存在的。度,是質和量的統一,是事物保持質的數量界限、范圍和幅度。
精準思維之準,必須在質、量和度三個基本方面體現出來。如果在質上不精準,就難以體現這一事物的質的規定性;如果在量上不精準,就更談不上精和準了;如果達不到那個度,也是不精準的表現。所謂精準,就是在定性、定量、定度上的精準。談論精準思維的哲學基礎,講的是精準思維之道,它體現的是科學精神。
精準思維,是一種注重務實、具體、準確、精細、精致的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它反對用一般代替具體、用原則掩蓋問題。
精準思維,首要是一種思想方法。作為一種思想方法,精準思維首先要求“把準脈”“開準方”。一方面,它要求以科學精神來看待對象和事物,以實證分析方法分析問題,做到精準把脈。另一方面,它要求“開準方”,即對癥下藥、量體裁衣、因材施教,方法準、見效準。開方精準,往往事半功倍,開方不準,往往事倍功半,若“差之毫厘”,就會“失之千里”。這叫做 “精準開方”。
精準思維,其次是一種管理方法。所謂精準管理,就是實行差異化管理。任何對象和事物都具有質、量、度的差異,要管理得好,就必須注重差異化管理。差異化管理的具體體現,就是分層管理或分級管理。因為事物因質、量、度不同而區別開來并呈現出差異,這種差異具體體現為事物是分層次、分層級、分級別的。只有注重分層管理或分級管理,才有助于做到精準。這叫做“精準管理”。
精準思維,還是一種工作方法。精準思維要求我們切實整治和破除形式主義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切實避免一味的“一刀切”,切實避免只抓大而放小;精準思維要求我們切實做到分類施策或分層施策。這叫做“精準施策”。
精準思維作為一種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講的是精準思維之術,它體現的是求實精神。
精準發力,是精準思維在實踐行動上的具體要求和體現。精準發力,內在要求做好幾個基本環節:具有問題意識;發揮工匠精神;注重做事細節;做到落細落小;達到精美精致。
具有問題意識。就是要發現問題及其癥結所在,為有的放矢解決問題做好前提性準備。抓住了問題就抓住了具體。我們有些人說話、做事,往往是宏大敘事、大而化之、抽象空談、似是而非,即無的放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問題意識,不去發現問題,找不準問題及其癥結所在。
發揮工匠精神。就是對準焦距、找準穴位、下點要準,即找準問題及其癥結之后,就要確定具體實際的操作方法,注重可行性和精確性,像工匠打鐵一樣,一錘一錘地敲,敲準敲實,久久為功。一件工藝品做得很精致,就與工匠精打細敲有關。
注重做事細節。就是力戒粗糙、模糊、糊弄,做事要嚴謹、嚴格。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細節決定成敗。如果說在追求發展速度階段,我們注重大規模、高速度具有其歷史合理性的話,那么,在新時代實施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階段,我們要避免一味地“抓大放小”“不拘小節”的思維陋習,要注重細節,注重細致,注重精細,注重細小,把細節做精做準。
做到落細落小。我們所期望的落實,是真正的落實到位。這種真正的落實到位,就要落實到每一個細節上,落實到每一個關鍵點上,落實到每一個關鍵環節上。如果做不到這些,既不是真正的落實,也不是精準發力。
達到精美精致。在我國發展由大國成為強國的歷史發展階段,在“大數據”時代,就必須注重社會治理各個方面的精準、精細、精深、精巧、精美、精良、精彩,即建設“精致社會”,這是實施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美好生活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大勢所趨。精致,既關乎國家發展的命運,也關乎千家萬戶的美好生活,更涉及每個人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當今我國社會存在和出現的很多矛盾、問題、難題乃至沖突,在一定意義上正與各項工作做得不夠精致有關。我們可以把“精致理念、精致精神、精致思維”推廣到我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各個領域,推廣到改革發展穩定各個方面。
精準思維強調并注重精準發力,講的是精準思維之行,它體現的是工匠精神。
據新華社大數據詞源追蹤發現,“精準”這個表述,最早見于2013年11月3日。當時,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湘西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考察扶貧開發,提出“我們在抓扶貧的時候切忌喊大口號,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騖遠的目標,把工作做細,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之后,“精準”開始在各類會議、文件中頻繁出現。習近平總書記把精準提升到打贏脫貧攻堅戰基本方法的高度,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
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具有對“精準”的重要論述,而且他在實踐工作與治國理政中,也注重運用精準思維,具有一些體現精準思維的典型樣本。
精準思維典型樣本之一: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準、效”。習近平同志早年在浙江擔任省委主要領導時,高度重視調查研究這一我們黨的傳家寶,把調查研究看作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之江新語》一書的第一篇《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準、效”》讓人印象深刻。這五字經,其實質就是做到精準。只有“深”入調查研究,才能把調查研究做“實”,即了解實際情況,這種實,就體現在把調查研究做“細”、抓“準”,而只有“做細”“抓準”,才能使調查研究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調研工作務求做到“深、實、細、準、效”,是“精準思維”的雛形。
精準思維典型樣本之二:精準脫貧。精準脫貧,是“精準思維”在脫貧實踐上的進一步升華與自覺運用。
在習近平總書記那里,精準思維緊扣扶貧脫貧重大攻堅戰,進一步細化為“六個精準”。即堅持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六個方面分別對應了工作對象、主要抓手、資源配套、任務分解、干部配備、績效核查,可以歸納出完整的、徹底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型。不僅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調精準脫貧問題上,還進一步強調分類施策。
精準思維典型樣本之三:中國抗疫要做到精準施策。精準施策,是“精準思維”在抗疫實踐中的有效運用與實戰檢驗。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密集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和政治局會議。特別強調在統籌兼顧的同時,還要注重科學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防止對不同地區采取“一刀切”。在疫情防控初期,各方都在積極努力,但精準治理不太到位。針對這種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分區分級”。就是說,要分區分級,對疫情防控的區域、風險級別進行劃分,進而分級精準施策。疫情防控中的每一項舉措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構成了一個思維縝密、行之有效的行動體系,而精準施策是貫穿這一體系的一條主線。
發端于扶貧脫貧的“精準”,已延展到全面深化改革、創新社會治理等方方面面,逐步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與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具有同等地位的一種重要思維方式。
(作者為中央黨校原校委委員、中央黨校一級教授、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