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深入闡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形勢、任務、要求、規律,強調堅持文化自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科學指南。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文化建設規律;國家文化軟實力
作者簡介:顏曉峰,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基金項目:本文為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2018年度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時代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論斷,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是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科學指南。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
文化是推動民族進步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經過多年的努力,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是對文化功能作用的新認識新概括,反映了新時代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累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培育踐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據主流價值觀,全民族文化自信不斷增強。與之相對應的是,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文化標識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伴隨著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展開,中華文化必將迎來繁榮發展的新時期。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化的作用認識更加深刻、更加自覺,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上增加了“文化自信”,將文化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結構之中,明確了文化自信的基礎性、廣泛性、深厚性。道路以文化為靈魂,理論以文化為土壤,制度以文化為價值,沒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就沒有堅實的基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必須以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基礎和條件。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哺育了人類歷史上唯一的一個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而且滋養了中國共產黨所開創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其中,守正創新,融匯于新時代主流文化之中。革命文化,淬煉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革命和戰爭之中,以中國共產黨精神為內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傳承的文化瑰寶。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黨和國家通過不斷探索構建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內容、思想標識,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
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面向現代化,就是文化建設要有社會發展的維度,融入人類的現代化潮流并保持其民族特色;面向世界,就是文化建設要有人類社會的維度,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面向未來,就是文化建設要有歷史進步的維度,追求人類社會更加美好的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從新民主主義文化中發展而來的,毛澤東為新民主主義文化定下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基本屬性,今天仍然適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民族的文化規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大格局中,不能喪失自我、丟失根基,不能成為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的附庸;科學的文化規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文化局勢中,始終堅持真理的追求、實踐的標準,蘊科學性于價值性之中;大眾的文化規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反映人民心聲,讓人民喜聞樂見。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抓好文化建設,增加社會的精神文化財富。”這就要求在文化發展目標上,要明確地把滿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提高文化發展質量的總體水平,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水準要求;在文化建設的覆蓋面上,更加注重文化“貧困”地區的文化建設,更加關注文化“貧困”人口的精神脫貧;在滿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精神生產上,講求政治導向、審美導向,加強統籌協調、作好長期規劃、提高工作效果。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指導原則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精神引領。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很強,保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就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文化是要培塑信仰、樹立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為培養全黨全民族的遠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而努力,在全社會高揚遠大理想、崇高信念的旗幟。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堅實根基。文化是歷史和實踐的一面鏡子。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就是要敏銳把握時代脈搏、深刻洞察實踐呼喚,在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這“四個偉大”的實踐中,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推進到新的發展階段和新的時代高度。
以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為根本使命。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偉大的民族精神是在中華文化的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是中華文化的靈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為更好構筑中國精神深耕細作。文化凝練價值觀念,無論何種樣式的文化都在傳遞著一定的價值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為更好構筑中國價值潤物無聲。文化增強精神力量,文化具有“無形勝有形”“柔弱勝剛強”的特質,強化民族筋骨的功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為更好構筑中國力量提供激勵。這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起到精神指引的作用。
以堅持“二為”為根本方向、“雙百”為指導方針。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方向和方針。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化建設的經驗總結,也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遵循。堅持為人民服務,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導向,文化服務于人民、受人民檢驗;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堅持文化的政治屬性,鞏固社會主義的文化陣地,為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就是如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優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態、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陽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頂天立地、也要鋪天蓋地。”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會更加絢麗多彩。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路徑
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當前,改革發展穩定面臨復雜局面,社會思想意識復雜多樣,媒體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必須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對各種涉及政治性、原則性、導向性的問題要敢抓敢管,對各種錯誤思想必須敢于亮劍。網絡已是當前意識形態斗爭的最前沿。掌握網絡意識形態主導權,打贏網絡意識形態斗爭,就是守護國家主權和政權。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世界上各種文化之爭,本質上是價值觀之爭。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堅實的現實基礎,它所倡導的價值理念具有強大的道義力量,它所昭示的前進方向契合中國人民的美好愿景。”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成為中國人的獨特精神支柱,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特別是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青年,引導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確保青年一代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當代中國是一個需要理論和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和思想的時代。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該涵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事、黨建等領域,囊括傳統學科、新興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等諸多學科,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從思想道德抓起,從社會風氣抓起,從每一個人抓起。道德建設,重要的是要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養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要教育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
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優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是新時代文藝工作的根本任務。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要適應形勢發展,抓好網絡文藝創作生產,加強正面引導力度。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管理體制機制。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建設和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服務體系,調整文化產業結構。著力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制定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和指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鼓勵社會力量和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多措并舉,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4]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7.
[5]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