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總抓手,具有重大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意義。如何正確理解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如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圍繞相關問題,記者采訪了法學學者。
法治體系涵蓋五個方面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治發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徐漢明對記者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涵蓋五個方面。其中,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前提;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著力點;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關鍵;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環節;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保障。
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肖永平表示,在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新時代,“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除了國內法以外,還應該包括國家法;“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要求在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過程中統籌兼顧國內法與國際法;“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離不開國內法治與國際法治的互動;“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需要加強國際法的研究與運用。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文顯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由各個分支領域的法治體系構成的,例如經濟法治體系、政治法治體系、文化法治體系、社會法治體系、生態法治體系、軍事法治體系、國際法治體系等。此外,它還應當包括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規范體系,它們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遵循。
增強中國法治的國際話語權
張文顯談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要促成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人才強法的局面;促成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的局面;促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局面;促成國家法治主導下的政府法制、地方法制、社會軟法功能互補、協調發展的局面;促成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局面。
肖永平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提出,為我國的法治建設明確了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為新時期全面依法治國規定了總目標、提供了總抓手;為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平臺;為彰顯中國法治特色,踐行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相結合提供了橋梁;為提升中國法治模式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增強中國法治的國際話語權,推動中國從法治大國走向法治強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提供了理論引領與實踐平臺;為構建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提供了理論指引。
蘭州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遲方旭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明晰了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國家治理法治化之間的關系,將國家治理法治化確定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依托;凸顯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實現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基本方略的持續深入探索,深化了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
徐漢明在梳理了從黨的十五大以來依法治國相關概念的發展和變化后表示,這標志著黨對法治建設規律認識的一步步升華,對法治建設目標任務的不斷深化,對法治體系構建的逐步完善,對加快推進“法治中國”建設舉措的不斷深化。
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張文顯表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由之路。只有通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才能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遲方旭認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需要特別注意處理并實現三方面的統一: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的統一;黨的執政規律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規律的統一。
徐漢明認為,應將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通過法治建設成效與政績考核指標體系相掛鉤,建立科學的領導干部法治能力評價體系和考評標準,進一步提高領導干部遵守法律、依法辦事、嚴格守法的意識;應完善領導干部法治運用能力的監督制約,以建立健全領導干部履職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義務清單制度為重點,修訂對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監督制約的相關規定,把法治運用能力納入監督體系。
張文顯表示,為了保證法律有效實施,必須建立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全憲法實施體系機制,提高憲法實施水平和實效。為了保證憲法實施,要面向公眾開展憲法宣傳教育活動,在全社會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認真踐行憲法。要積極回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對憲法的新需要和對憲法實施的新要求,積極開展保證憲法實施的理論、制度和實踐研究,推進憲法實施水平提升。
積極推進實踐研究
肖永平建議,未來需要著力解決我國法治供給不充分不到位不及時,以及法治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合理的問題。特別需要充分運用現代社會科學的知識體系、科學方法和有效手段,開展法治效能的實證研究;加強國際法治理論研究,積極推動世界法治文明進步。
遲方旭表示,應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研究。其一,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法學和法治的基本理論原理和方法論原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建設提供根本指導;其二,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提供根本遵循;其三,系統總結我國法治文明優良傳統,充分借鑒西方先進法治建設經驗,不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提供文化和文明支撐;其四,勇于并善于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過程中廣大干部群眾普遍感到困惑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問題。
徐漢明強調,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多重疊加的時代,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特別是對我國傳統法律部門及其法律體系的創新提出了新挑戰。要加強對網絡社會治理法治體系,尤其是數字經濟法治體系的理論研究,重點圍繞國家數據安全、數據產權制度、個人信息保護等核心議題進行頂層設計,確立核心內容和基本框架,并通過立法及時將這些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的規范制度化、法律化;應加快構建網絡社會治理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使之形成具有科學性、系統性、獨特性的新型交叉法學學科體系;培養網絡社會治理“綜合型、創新型、能力型”卓越法治人才,為數字經濟法治體系與法治能力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明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