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勇 北京中醫藥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近期,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肆虐,全國人民正全力以赴控制疫情,防護物資、醫療資源和生活物資的“短缺”現象是當前疫情防控中的突出問題。其主要有以下三種表現:
第一,防護物資被一搶而空,并引發三大問題:一是部分人購得大量防護物資囤在家中備用,而另一部分人面臨防護物資不夠用又買不到的困境;二是部分人在普通醫用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足以防護的情況下佩戴N95口罩,而另一部分人在需要使用N95口罩時卻只能用普通醫用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三是哄抬口罩價格、銷售假口罩等違法現象嚴重。
第二,部分未感染疫情的市民在略有咳嗽或發熱癥狀時,跑到定點醫院做檢查,造成對定點醫院的“擠兌”,由此引發兩種風險:一是健康的人在等待檢查過程中有被感染的風險;二是真正需要接受檢查和治療的病人因定點醫院醫療資源短期供應不足而未能獲得及時檢查和治療。
第三,部分地區群眾因恐慌而搶購糧食、蔬菜等生活物資,而超市日常備貨量有限造成短期內的生活物資短缺。在超市緊急調貨后,又因市民停止搶購而引發生活物資滯銷,部分不可長期存儲的生活物資將面臨變質丟棄問題。
成因分析
防護物資“短缺”的根本原因在于疫情爆發導致市場需求短期劇增,而供給端未提前做好應對,加大市場供給,且在防護物資“短缺”過程中,政府未能及時介入市場供給,未能及時實行按需分配管制政策,導致消息靈通、渠道廣泛的人囤積了大量防護物資和高防護級別口罩。在防護物資市場監管中,因市場主體數量眾多,有限的監管資源無法實現全覆蓋式監管,導致哄抬口罩價格、銷售假口罩等違法現象出現。
在定點醫院醫療資源“短缺”現象中,醫療資源供給不足僅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非必要就醫行為集中爆發對醫療資源的“擠兌”。若能提前篩選出非必要就醫行為,阻止這部分人前往定點醫院就醫,則將極大緩解定點醫院醫療資源“短缺”現象。
引發生活物資“短缺”現象的核心原因是信息不對稱。即市民不知道生活物資的真實供給量,在謠言和情緒煽動下,市民會選擇相信生活物資即將“短缺”,引發生活物資搶購潮。由于搶購潮引發市場需求的短期劇增,超市日常供應量不足以滿足短期的巨大需求,引發臨時性的生活物資“短缺”現象。在超市緊急調貨后,市民因購得生活物資或得知生活物資供應充足的消息后停止搶購,導致超市緊急調來的生活物資陷入滯銷,其中蔬菜等保質期短的生活物資將面臨變質丟棄問題。
治理對策
針對防護物資“短缺”現象,筆者建議地方政府報請國務院,對全國防護物資供給端進行干預,實行國家統一收購和按需分配。具體操作方案為:第一,打破數據壁壘,將防護物資銷售數據統一到一個或幾個大數據技術能力強的企業中,由該企業進行大數據分析,精準識別各地區甚至各家庭口罩每日缺口情況。第二,測算防護物資生產企業產能、各地庫存、境外調貨能力,確定全國每日總供給量。第三,除按照一線醫護人員防護物資缺口采用政府直接劃撥供應外,普通市民的防護物資采用集中網絡銷售配送模式分配,所得銷售款納入防疫專項財政資金,用于繼續收購防護物資。第四,在防護物資銷售中,采用市民自行到指定平臺實名提交需求訂單,由平臺利用大數據識別出虛假需求訂單。第五,對真實需求單,平臺以保證每人有3天至7天防護物資的標準,根據需求緊急程度、提交需求單的順序、現有市場供應量發貨。第六,在疫情期間,全面禁止其他市場主體的防護物資銷售行為,監管部門應將監管資源集中放在幾家獲得特許經營的平臺上銷售,嚴厲打擊哄抬價格和售假行為。第七,建立統一信息披露平臺,實行防護物資生產銷售全過程公開,依靠群眾力量對防護物資國家收購、劃撥、銷售過程進行監督。
針對定點醫院醫療資源“短缺”現象,建議發揮社區醫院、互聯網醫院的作用,實行預分診制度,要求患者在前往定點醫院之前,先到社區醫院或互聯網醫院進行預分診,在社區醫院或互聯網醫院確診需進一步檢查后才可以到定點醫院檢查。患者應當乘坐私家車或專用車輛前往定點醫院檢查,禁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避免赴診過程中傳染給他人。通過實施有效的預分診制度,可以降低大量非必要的就醫行為,避免因對定點醫院醫療資源的“擠兌”而引發“短缺”現象。
針對生活物資“短缺”現象,筆者建議建立生活物資供給量定期披露制度,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消除公眾疑慮。同時,加大謠言舉報獎勵和辟謠力度,縮短信息傳遞鏈條,重點關注影響物價水平的謠言打擊力度。
除上述措施外,建議建立統一工作溝通平臺,縮短信息傳遞鏈條,降低溝通協調成本,以確保上述措施在實際實施中遇到體制機制障礙時能及時溝通、反饋、解決。同時,授予地方政府和具體工作部門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建立輕微違法違規行為免責制度,避免具體工作部門因怕擔責而不敢決策、不敢創新、事事上報,進而導致防疫工作無法及時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