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閉幕式暨論壇標志交接儀式
主持人:李仕春(中國法學會法律信息部負責人、《中國法學》副總編、教授):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論壇的帷幕隨著夜幕悄悄降臨,但是即將發生的故事依然精彩!我是學習程序法的,尤其是學
總結人:胡云騰(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教授):
第一個,我們這個論壇參與主題是很廣泛的,我們一共有19個單位參加,其中有中央政法機關的代表,還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這些著名高校專家學者和同學參加這個論壇,這個論壇在一天時間內有15位評論,12位發言人,還有一些像我這樣,還有一些主持人我數了一下大概三十多位,這么短的時間內這么多人來參與,來貢獻,發表觀點,貢獻智慧,我覺得代表性是非常廣泛的。 所以分享了很多大家好的觀點,這是第一個特點。
第二個特點,這個論壇主題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法學移植,社會變革與法律發展,還有法律輸出,都是連接古今,連接中外宏大的話題,非常具有歷史感和現實性和前瞻性,比如說我們的法律從清末以來,已經一百多年的時間了,應該說經歷了三次比較大的法律移植。社會發展與法律變革那就是改革開放這三十多年,我們每天所能看到,所能感覺到的事情,法律移植,法律輸出主要談為什么?歷史上法律移植的傳統,比如唐朝、明朝、清朝都有,我們有輸出的傳統,改革開放以來還沒有,主要移植學習外國的東西,隨著社會發展,隨著國家經濟社會勢力不斷增強,我們現在已經開始向國外,向周邊進行法律輸出了,比如說我們法院就在云南、廣西、甚至跟一些非洲國家法官進行培訓,我在云南工作的時候周邊的法院他就引用我們法律做判決,實際上這也是進步,但是規模不是很大。 美中不足今天論壇題目太宏大,我覺得這三個題目都是值得我們探討,由于太宏大,我們觀點像流星一樣,很多該討論的沒有討論,比如非常重要的是法律輸出問題,比如剛才
第三個特點,互動方式非常新穎,看了12個青年才俊都是海選出來的,是選秀啊,相應的評論人又是在有關方面非常著名的專家,主要是中年以上的專家,所以對這個方面很有研究,總評論人視野就更加宏闊,評論更加宏觀一些,有理性感,有社會感,普遍性,這種研討方式我覺得它有點像什么呢?就是說很有針對性,有碰撞性,有對稱性,青年人講的思想可以暢所欲言,可以大膽的發表自己觀點,對我們中年以上的法學法律人有一些觸動,有一些啟發,同時中年人老師一輩對他也是一個指點,也是一個鼓勵,這種互動方式非常好,但是遺憾的是互動的人參與度還不夠充分,在座的老師和同學由于時間有限還不能參與到討論中來。
最后一個特點,論壇成果是豐富的。文章我也翻了一下,包括法律移植,社會發展與法律變革,法律輸出,圍繞這些話題,我覺得提了一些觀點都是對我很有啟發,我覺得對我們今后國家,無論是立法還是司法都有啟發。論壇總體上應該有這么四個特點。
下面想講一點自己的感想,第一個感想,中國的法學已經進入了一個轉型期,這個轉型是什么轉型呢?一個是人才轉型,一個是理念轉型,我覺得是一個價值提升的事情。其實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60年,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年了,再過十年2020年是中國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時期,其實也是我們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成中國社會主義法學體系,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事情,現在中央領導同志說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建成,我們法學是不是也面臨這個時期呢?從刑法角度,50年代到現在改革開放這么多年,刑法體系,無論是犯罪的體系,犯罪構成體系等等體系都建成了,這個預示著青年一代法學家研究的對象、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的一些理念和我們中老年一代就不一樣了。建國初期老一代法學家再過十年,建國七十年,他們這一代為中國法制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的工作,改革開放這一代中年法學家他做的是框架性的工作,我們未來的青年法學家對法制大廈進行了新裝修,剛才有的學者也提到這一點了。所以這個研究方法、研究理念都要發生變化,我覺得我們青年一代法學家們要意識到這個變化,既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要有所突破和創新。
第二個我的感想,現在中國法制正在轉型,包括司法改革,司法制度正在轉型,改革開放是法制建設最快的時期,成果最大的時期,同時現在也是法制建設當中矛盾非常凸顯的時期,今天我聽了一下午的發言,包括我看了上午所有的論文,我和
第三,我們法制發展進入一個什么時期呢?從過去的單項學習,我們追趕仿效別人進入了現在互動時期,剛才很多教授包括年輕學者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這確實不一樣,我們不僅在學習別人,別人也在學習我們,不僅是發展中國家學習我們,包括發達國家的專家學者,包括一些法官對我們的東西感興趣,所以確實進入了不僅是全球化的問題,這說明了我們法制建設的品質,法制建設的水平,我們現在的法制對司法規律的把握已經有一個質的提高了,所以我建議我們青年人學者要注意這個問題,立足我們國家,解決我們實際問題這樣才能創新,才能真正把我們法學,把我們的法制不斷推向前進。
最后用一句話表達我的觀點,中國的法治是年輕的法治,也是青年人的法治,中國的法學是年輕的法學,也是年輕人的法學,所以我們共同愿意和廣大青年學生,青年學人一道在這方面做出努力。祝賀本次論壇圓滿成功,感謝大家給我這么一個機會,謝謝。
主持人:李仕春(中國法學會法律信息部負責人、《中國法學》副總編、教授):
胡云騰主任身份比較特殊,第一個原因是,他是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我想在任何一個法治時代、法治國家,司法機關尤其是最高司法機關都會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第二個原因是,
下面舉行中國法學青年論壇壇標交接儀式,有請中國政法大學科研處處長,也是本期論壇總設計
馬上掌聲有請季院長代表第三期論壇承辦單位致辭。
季衛東(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院長、教授):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作為中國青年法學論壇第三期的承辦單位,作為青年論壇走出京城的第一站我們感到非常的高興,這是一種無比隆重,也感到非常沉重,尤其今天我參加第二期論壇,看到中國政法大學論壇組織者非常周到,考慮非常細致,非常成功,我感到壓力非常大,我們為了成功舉辦這次論壇,學院三位老師參加了今天的論壇,其中也包括這次論壇的策劃人、協調人,請
這里強調的是有一種風險正在向中國法學界逼進,這就是制度競爭,軟實力較量過程中優勝劣汰的風險。大家都知道按照WTO的協議,中國將在2015年向全世界全面的開放我們的法律市場,也許與這樣的時間節點相關聯,今年美國紐約大學將在上海開設分校,大概同時杜克大學也將在近鄰上海昆山開設學校,像哥倫比亞大學等等也在中國開設分校,也就是說中國法學界將面臨著非常激烈的競爭,而這場競爭的主戰場或許將在上海、珠三角,這個意義上承辦第三期論壇感覺到責任更加重大,而這場競爭中中國法學界主力軍就是在座的青年學生,所以這個意義上說,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討論主辦下一期論壇的主題和相關內容的。
從今天距離上海世博會的召開還有13天,在上海世博會召開之后一個月又13天的時候,第三期中國法學青年論壇將在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召開,我們相約那一天,歡迎各位專家學者光臨指導,歡迎全國青年才俊到上海去,期待大家,謝謝!
主持人:李仕春(中國法學會法律信息部負責人、《中國法學》副總編、教授):
感謝季院長對中國法學青年論壇的支持,感謝他誠懇的邀請,季院長剛才對三期主題的解讀讓我們感到確實是非常杰出的大家,第一期是法治視野下的城鄉二元結構,第二期是關于法律移植和法律輸出的問題,第三期是風險社會與制度創新,他非常好的把他們放在一起,可以說我們想都沒有想到,如此看來可以說是天意之作,巧奪天工,
第一點感受是青年學子廣泛參與。本期論壇得到了青年法學工作者廣泛的參與和支持,在為期三個月的征文活動中收到了80多位青年學子提交的論文。而且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每一篇論文都非常的規范,有人講每一篇文章都可以直接拿出去發表,所有的文章一結集就可以出版。而在座很多博士生、博士后并沒有任何發言人物,但都能夠參與到最后,我想這種參與和堅持是對中國法學論壇的支持,是對中國法學會和中國政法大學合辦這期論壇的支持,更是對青年人自己的支持。本期論壇的參與非常廣泛,來自于全國51家法學科研單位,一共有12位主報告人,四位來自京外地區,一位來自澳門地區,不僅充分實現了論壇京內京外的互動,也初步實現了境內境外的互動。希望中國法學青年論壇在不久的將來能走進澳門,走進香港,走進臺灣,甚至走出國門,實現法學研究上的兩岸四地、三大法域之間的和全球化。這是第一點感受。
第二點感受是四代交融。今天我們充分感覺到了中國法學界的新老交融。德高望重的
第三點感受是無限感動。首先感動于老中青新四代法學家,趕到百里之外、千里之外、萬里之外的軍都山,你們的這一義舉,不僅激勵年輕學子更加奮發有為,不僅為中國法治事業奉獻了真知灼見,也是對我們全體工作人員的充分肯定和贊賞;其次我們感動于全國人大常委會、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中國法學會的領導和專家犧牲了難得的休息時間前來指導、喝彩,充分表明法學道路上我們并不孤單,法治建設道路上我們同行。第三,我們感動于中國政法大學對本期論壇法學青年的支持。籌備過程中黃進校長親自指導,進行公開、公平、公正的評價,昨天夜里他從上海趕到北京已經是凌晨一點半,就是為了能夠參加今天的開幕式,迎接嘉賓,而
今天大家都很辛苦了,我現在宣布第二期中國法學青年論壇到此結束,謝謝大家!